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激励与沟通 >> 资料信息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doc 28页)

所属分类:
激励与沟通
文件大小:
63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识人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doc 28页)内容简介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内容简介: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是指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能不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者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别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在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了人才,如果不及时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不及时从其责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仍将其使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产生了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之兴亡,务在得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不能识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
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自古以来是人们共识的一条真理。从识字与识人的重要性
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天下所须者才,而才诚难知也。普天下所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确实太难了解、识别了。可以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我们不能因为识人难,就不识天下才了。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几方皋。如果我们对社会存在的贤者不识,那就是国不祥之兆了。因为治国需要贤才。而平凡的人,难以发现杰出的人才。"唯知贤,唯圣知圣,凡人安能知凡人邪?正因为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了解贤德的人,圣明的人才能了圣明的人,平庸之贤怎么能够了解杰出失物呢?所以,对于识人者来说,要识贤,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为国家需要提供所需要的贤才。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贤不易。然而知贤却不用贤,这实在是人才的在大浪费,是国家的一种不祥之兆。
古人说:"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成功。说明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我们讲识贤也正是为了举贤。常言道:"为国入宝,不如能献贤。"这就是说,给国家送宝物,不如去推荐贤才。其实,贤才,就是国之宝也。换言之,"国之宝器,其在得贤。"我们"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即说明人才是国家的珍宝,其价值远远高于珍珠玉器。正因为如此,古人和今人善观于国者,不观其国势之强弱,而是观其用人之贤否。
贤能才能昌盛发达,人民必须依靠贤能才能得到治理,事物必须依靠贤能才能顺利发展。但历史上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凡是贤能之才,没有不想得到使用而为国效力的,但没有识贤的人推荐,所以被当时埋没遗弃。
刘向《说苑•君道》记载了姜太公(即辅佐周武王灭纣的吕尚)和武王关于得贤失的两则谈话。一则是谈得贤而国家危亡的原因:
武王问太公:"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答:"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问:"其失安在?"太公答:"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功,其国见于危亡。"武王说:"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举贤而国危亡的原因是"用小善",即"君好誉而不恶谗也",这是说君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却不厌恶小人的进谗言,于是贤佞易位,是非颠倒:以佞为贤,以恶为善,以奸为忠,以伪为信。因而赏罚不明:有功不赏,有罪不罚,使小人经结党营私,排挤贤臣。结果是忠臣无罪而死于诽谤,小人无功因互相吹捧而得到奖赏。历代危亡之国,莫不由此。
    另一则谈的是为何得贤敬而国不治:武王问太公:"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答:"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问:"何为'以人言断'?"太公答:"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说:"善!其为国何如?"太公答:"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武王说:"善!"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得贤敬士而国不治的原因是:君主不能独断,而一切事都靠别人所说的决定。这样就贤佞不分,既不能知贤者而用之,也不知佞者而退之。而君主厌恶听说自己的错误,而喜欢听说别人的错误,这就必然喜欢人阿谀奉承,和听取对别人的谗毁,这就必须疏远贤人,受小人所操纵,国家哪能治理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