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激励与沟通 >> 资料信息

尼娜•卢戈夫斯卡娅《我要活着》(doc 79页)

所属分类:
激励与沟通
文件大小:
229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其他
尼娜•卢戈夫斯卡娅《我要活着》(doc 79页)内容简介
尼娜•卢戈夫斯卡娅《我要活着》内容提要:
  尼娜的日记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尼娜的日记是对枯燥课程和累人考试的例行抱怨,是对同学和名人的痴迷暗恋,是内心对派对、白日梦的种种渴望,还是与姐姐们或父母的争执后窥镜自照的烦恼与不安,抑或是对未来的恐惧--把青春期的所有抑郁情绪和不安分的情愫都写进了日记里?
  不同的是,尼娜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虽然未必会让她觉得庆幸--她在俄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时期之一记着日记,当时正在对她的家人,比如她的父亲,进行惩治性流放。
  史书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严谨的述说,但是一册如尼娜日记般末经润色又坦诚的日记,却用生动的即时性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曾经历的生活点滴。比如,她和家人用难听的话回敬上门搜查不利证据的警察时的横直不吝;她一会儿在课堂上哄闹捣乱,一会儿又从门上揭下宣传标语的率性而为;还有她正在作业本上胡涂乱抹,突然被叫去接受政府警察的质问时的慌乱。
  我们阅读尼娜的日记,在这个叛逆少女的身上看到极富革命性的倾向,她对校内校外的生活都感到厌烦,表面上只是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外表耿耿于怀、局促不安,而内心的感受却一如潮水般澎湃。
  同时,政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地逼近他们。尼娜同她坚定的父亲一样,是一位洞察时事、具有自由思想的公民,也是斯大林政府若想取得成功必须镇压的对象。
  是的,与阅读二战时的安妮日记,还有波黑战乱中的莎拉塔日记一样,我们如今怀着惊奇而又忐忑的心情继续阅读这个俄罗斯少女的日记。尼娜活泼、聪慧、敏感,对于身边政治风向的细微差异明察秋毫--她是我们曾经拥有,或者说曾经养育过并为之骄傲的那一类青少年,他们为文学而生,面对暴风雪心态坦然。她说;"我愿成为一个伟大而不凡的人。"
  有一句谚语这样说道:当心你许下的愿望,日后或许会成真。照此看来,尼娜的日记确实称得上伟大。
尼娜本人于1993年逝世。只要世人对曾经过往的时代仍有浓厚兴趣,仍会心存疑问,那么她所写下的日记就将永世长存。
  导读
  1932年,13岁的尼娜开始记日记。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她和家人住在莫斯科的一所公寓里。尼娜的最后一篇日记落笔于1937年1月3日,第二天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的人就突然闯入她家,没收了她家里的所有文件,包括她的日记。而当时,尼娜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的谢尔盖?里宾正在狱里服刑,这使她的家庭被列入政府的嫌疑中。
  最近,在克格勃最新公开的档案中,尼娜的日记被人发现。日记显然被内务人民委员会仔细研究过,其中用来作为证据指控她有罪的文字都已被用红色的铅笔划出(划线部分在本书中以黑体字形式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尼娜的日记其实是一本对沉闷而躁动的青春期的典型记录,所描述的不外乎是外貌、男孩子、家庭作业、生命的意义,还有派对等经常在她心头萦绕的话题。然而,由于她的父亲因政治观点的不同而受到迫害,不是经常被捕入狱就是被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因此,尼娜偶尔也会在日记中发泄自己对斯大林及其政权的恼怒。日记中诸如此类的文字,都被当作"对斯大林心怀不轨"的佐证而把她定罪为人民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