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品质管理 >> 质量控制 >> 资料信息

班组长的质量控制(ppt 95页)

所属分类:
质量控制
文件大小:
763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班组长,质量控制
班组长的质量控制(ppt 95页)内容简介
班组长的质量控制内容提要:
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
人(Man):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和身体素质等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测量器具的精 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杂质,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方法(Method):加工工艺、工艺设备的选用、操作规律和测试方法的确定等
环境(Environment):生产地点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清洁卫生和空气污染情况等
这五个方面的原因通常称为五大因素,用 4 M 1 E 表示
1、质量检验阶段
      时间: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
      特点:事后检验为主体。
      出现:管理科学之父泰勒在自己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将计划与执行分开,设立专职检验职能,改变了工人集生产与检验于一身的状况,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其中大量生产下的互换性理论与规格公差的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些理论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检验手段进行检验,作出判断,防止不合格品出厂。
      缺点:(1)事后把关,与事无补;(2)全数检验,成本增加;(3)破坏性检验,造成保护产品与判断质量之间的矛盾。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时间:20世纪40—50年代。
      特点: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出现:事后检验的不足,促使人们变被动检验为主动,其中有两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休哈特和道奇。(1)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的理论;(2)1929年,美国的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抽样检验法,解决了全数检验的难题。(对以上两个理论进行说明)。但数理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是第二次世界打颤后的事,原因是这些理论提出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期,另外,战争中,军品不允许事后检验,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使美国生产军品的公司得到巨额利润,于是战后被广为流传。
      缺点: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非常多,单纯依靠统计方法不可能得到全面解决。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
       特点:三全一多样。
       出现:(1)科技的进步,高精尖产品的出现(如卫星、火箭、人造卫星)提出了可靠性要求,要求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2)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种和质量要求提高;(3)管理科学的发展,提倡“民主管理”,“参与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质量管理提出了“自我控制”“无缺陷运动”等,超出了统计质量管理的范围。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鲍姆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主张(1)数理统计方法和组织管理相结合;(2)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3)全过程的质量管理;(4)产品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考虑。
   TQM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全面发展,是质量管理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