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企业培训 >> 资料信息

校长、教学副校长培训讲座(DOC 41页)

所属分类:
企业培训
文件大小:
204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副校长,校长培训,培训讲座
校长、教学副校长培训讲座(DOC 41页)内容简介
内容摘要
一、引言:黄河之水天上来——转型与转轨。
时代瞬息万变——不是我们反应太慢,是世界变化太快。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增速快;科技发展快。面对社会的转型,教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必须转轨,改革在所难免。(例子:科技发展、云计算辅助教育。略)
——课改是什么
专家认为:
观点一:课改是一个鸟笼。
人类有十个不可抗拒的心理,如破窗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今天我讲《鸟笼故事》,两个人打赌。A对B说:“如果我送给你一只精美的鸟笼,请你挂在客厅之中,那么你一定会买一只小鸟。”B将这个空的鸟笼拿回家挂在客厅之中,结果不断有人问“你的鸟怎么死了?”“你什么时间买一只鸟啊?”, B不断给人解释:“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我也不想买。”问题又来了:“不养鸟你买鸟笼干什么?”最终B累了,就真的去买一只鸟。启示:①课改就是一个鸟笼,见或不见,都在这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非改不可的。②鸟笼逻辑的是一个惯性思维,有笼就有鸟。课改目的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创新思维。③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买不买鸟的问题,而是如何把鸟养好?这是我们生存的职业更是我们追求的事业啊。就像成毅说的:一生只做这一件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04月。),而且要专注,因为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注才能造就成功。实现专注有四个步骤,即目标、计划、行动、坚持。
观点二:课改是一个不成熟计划的提前执行。
《鸟类世界》一书中说,有一种海鸟,要飞越太平洋,嘴上衔了根树枝,飞行时,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它把树枝放在水面,然后站在上面休息;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食。给我的启示是:改革不要一味强调所有的条件都要成熟。但是必要的条件还是需要的,譬如树枝。课改就像一条船,虽然出海了,但是它走的是一条没有航海图的路。有的时候,船长和水手是不配合的;有的时候,船长驾驶的还是一艘漏水的船,所以说,课改是一次有计划的旅程,但它是一个不成熟计划的提前执行。
观点三:改革并不是专家的事,是大家的事。
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主要讲:为什么需要改革?需要怎样的改革?怎样改革才有效?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很多的未知。改革不是自发的,需要有推动力触发的因素。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要带来进步必须通过改革。改革不能搞集权,集权不能推进;也不能搞分权,分权走向无序。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动力,所以,改革并不是专家的事,是大家的事。
那么,我们怎么办?八个字——热情参与,冷静思考。
二、思路:听唱新翻杨柳枝——自悟与自建
——课改改什么
(一)专家的思路(设计):课程改革有三个层面——课程标准、教材层面、教学层面。
(二)我们的思路:
1、内容:做什么?两个 “领悟”。
——领悟课改目标
——领悟校本研修的价值与特征
(1)校本研修的核心价值是发展教师
(2)校本的含义: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3)校本研修的价值: 校本研修——改进实践——提升质量——成长专业——职业幸福。
(4)特征——
一个宗旨:持续改进教育实践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两种意识:研究与发展两种意识是思想基础。
三个要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步骤: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研究步骤,循序而行,循环往复。
五种方式:研修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叙事研究、反思研究、课例研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五种方式最为常用,可自主选择、拾级而上。
(5)校本研修的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实践)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成长专业)。
(6)实现校本研修目标的路径——聚焦课堂(深入领悟课改目标,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练就能力(着力锻炼教学能力,下力锻炼研究能力)。
2、操作:怎样做?“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道路、态度决定成效、细节决定成败”(上海交大教授余明阳语)。
我们要以校为本,自己思考,采取“拿来主义”,构建自己的管理模式。例如: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分三步走,又称“三部曲”。
第一步是基于课改懵懂期的新课程入格研修。首先解决的是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变问题,明白课改改什么?如何改?第二步是基于课改探索期的课堂教学有效化研修。要解决的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设计的优化,教育方法的优选,明白如何把课上好?怎样上得有效?第三步是基于课改发展期的课堂教学高效化研修。目标是构建立体化、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明白我们到底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管理:达到什么水平?
内容——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与质量监控、校本研修管理(校本研修另有专题,本专题只着眼于面)。
思路—— “一、二、三、四、五”基本模式。即:
一个聚焦——课堂。聚焦的基本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教学的操作性。操作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
两个关注——关注学生: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类课程——要开足开齐。基础型(国家)、拓展型(校本)、探究型(综合实践)。做到“三个不得”:不得随意调课、变化或异化课程计划中规定的科目,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大面积补课。
四个层面——即进行过程管理的四个层面——教务处、教研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
五个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含培优补差)、测试评价五个教学环节要加强落实。
三、问题: 长使英雄泪满襟——无奈与突破
——课改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及原因(第一阶段)
课程理念很超前,实际教学很落后,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操作问题。
(一)认识问题
本次的课改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有三个基本的纬度,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所以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老师在具体操作中,到底怎样探究?怎样合作?或不知所措、或流于形式。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三个维度是循序渐进的、最关键的是合作。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做的实验:……
启示:应循序渐进,自主探索,分工配合。内容太浅,没什么可探究的,太深,活活饿死。探究是有探究点的,合作也是有合作点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的,内容的载体很重要。(“最近发展区”理论)
什么是合作?如果X+Y=1这里X\Y分别有无数的解,其中,X\Y分别=1时,不存在合作
合作是要放弃掉一部分不利于合作的情况的。第一,合作是要遵循规则的;第二,合作是要明确职责的;第三,合作是要形成合力。现在的社会无处不存在合作。合作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一种自己能做,但时间来不及,为了做得更好而合作,另一种是不得不合作,一个人几乎没法做。合作也是一门艺术,要找合作点。
(二)操作问题
大家知道PDCA操作程序吗?
P——计划
D——执行;
C——检查(检查出来三种情况:经验、教训、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你期望的东西跟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异。然后是分析解决,决策调整);
A——调整,怎样把教师的经验常规化(经验很重要,是不可复制的,教师的经验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理论怎样在经验中被证实,规范好,形成制度?
要把感性层次上的文化享受(功能)和理性层次上的文化体验结合起来(理念)。如:……
我们的问题是:第一,理想中的课程与实际的差异。第二,师资跟不上。第三,评价制度跟不上。第四,课程资源跟不上。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是课程的领导问题。PDCA问题,考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解决教学有效问题。有效教学是教师的问题,是教师课程教学执行力的问题。 (两力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何为?)课程领导是学校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首长在学校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教师的引领、导向和重要指导。
课程领导力就是校长在引导和率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能力,这是校长的专业修养和人格魅力之所在。它体现为校长的思想力、课程知识修养、调动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能力。
(为何?)课程领导、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决定了校长领导课程应该做什么。
《上海教育》认为: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
(如何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认为,校长的主要工作有六项: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第二,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第三,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五,与家长和社会沟通以取得支持;第六,把有效的经验积淀下来形成制度,同时建设制度文化。
(四)教师课程教学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是一个比有效教学更大的概念,上海提的三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执行力,概念来自企业,是团体组织或个体为有效完成某项目标而具有的技术和能力。推演出:课程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它关系着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办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靠各级领导?教研员?更重要的是靠老师。
教师课程教学执行力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教学执行力
课堂——点状第一层级:把课上好。……
教学——线性第二层级:有效教学。……
2、课程执行力
课程——立体第三层级:课程创新。
(五)突破——策略:从实际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有效化研修(第二阶段)
(一)从实际出发: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结合
第一步课堂——第二步教学——第三步课程。
有效教学应该是课程理念和实际教学的完美结合。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有一实验: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放在100毫升的量杯,结果瓶塞一塞发现少了,分子之间重新组合。
启示:课改就是要寻找重新组合。比如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要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有有效性。教学就像钉钉子,钉子的下去程度就是有效程度,教学一定要像钉钉子,不要像穿溜冰鞋,溜到哪,看到哪,一定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认知的收获。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改进教学方式
如何改进?
第一,对教师来说,优化教学结构,一是针对性,二是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
第二,改善师生关系,一是传递信号给学生,您对他的关注;二是您对他的期望,一定要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满无限的希望。
第三,对学生来说,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一是有兴趣,喜欢你的课,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课堂上动是思维的动,心动大于行动;二是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让好的学生知道有差距,让差的学生有进步。
(三)有效教学,教师需要专业化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所以我们就去抓课堂,抓教师培训,抓课程建设与管理。培训、校本研修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落实:要把金针度与人——指导与督查
教师以使命为本,教学以课堂为本,课堂以学生为本。
课堂——抓教学基本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细节、教学基本环节。作为管理者,先要给教师要求和标准,也就是要求教师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即水平要求。然后再做好过程督查。
(一)教学基本规范——就是我们说的《教学常规》。……
(二)教学基本要求——有对教学目的、内容、过程设计与重组的要求,有对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达成度的要求。
重点要求教师要注意五点:
1、教师要有积极的动机(Motivation);
2、要有专业的知识((Knowledge)(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要有学科背景、有学术视野、有技术标准、有理性判断,还要有态度);
3、要有娴熟的技能(Skill),比如沟通表达,倾听是听别人说,沟通就是把我的想法告诉别人,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想好预案;要频道互通;要换位思考。表达也很重要,作为教师有十二项修炼:让你的声音引人入胜,让你的语言妙趣横生,让你的眼睛传神丰富,让你的表情神采飞扬;让你的行为规范专业;让你的学识有如涌泉;……心灵、人生、气质等等,其中前四项就是有关“表达”。
4、要快速行动(Action);快速行动是种修养。(刘良正、学校教师)
5、要有良好习惯(Habbit)。教师三个角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很好,习惯不好等于零。这五个方面即MKASH原则。
课改,您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您的思路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思路含两方面:一是眼界的开阔,思维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是引桥过长,主桥过短;二是不断的反思,反思与反省是有区别的,反思是向前看,告诉你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吗?反省是向后看,什么没做好,只是自我检讨。反思是西方的词,反省是中国的词,我们现在是用西方的词做中国的事。课堂是课程的具体表现,是课程改革的源头。所以要多做反思。
教师要做到四个要:一要想得清楚,二要说得明白,三要做得实在,四要写得准确。作为一线的骨干教师,我们要把观察、思考作为职业习惯,把研究、表达作为基本工作方式,不做轰鸣的事情,要做共鸣的事情。我们不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倡导唯一。可以有过错,但不要错过。现实不等于现在,看破更重要在突破。做而有道,坐而论道。用证据(文字、图片、案例)来支持教研,用项目来组织教研。没有证据,拿出的只是意见,没有理论,拿出的都是碎片。金刚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作用。
(三)教学基本细节。
何为细节?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教学细节就是教师细小的动作、简单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
课堂教学中有哪些细节?郑金洲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详细的叙述。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教师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郑金洲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如: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用手擦黑板的老师(于漪——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课堂上的异口同声(问题难度—不能看出效果或问题)、廉价的掌声(三击掌)……
办法:课堂上要强主干弱枝节重细节。
(四)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测试评价。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重点是备课和上课。讲有效教学,也要讲备课和上课,课备好了,也就是有效教学设计设计好了,教学设计好了,课也应该上的有效。
环节一 ——备课:简单问题丰富化。
备课要做到“三于”: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
1、备课备什么?要先备思想。为什么备课?上课。上课干什么?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什么?当下学生的缺失是什么?能把学生的缺失教好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中国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中青报2011年12月5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应试套路对付不了美国高考》的文章,
中国学生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平均分数为1213分,美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为1509分,差距高达近300分。
 ——差在哪里?
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哪里?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比较和评价论点”这类题型中,因为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剥离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设”,同时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比较与评价”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结论——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国教育要什么
SAT考查的是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重点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SAT中的critical reading意为“批判性阅读”。美国英语教育培养的是求异思维。
——今天我们的教育要什么
我们的阅读题有“标准答案”,学生即揣摩出题人的用意,而不是表达考生自己的见解;作文讲究的是套路、模板,学生只要占有“作文攻略”之类的书,就足以应付。
结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应付“标准考试”的能力,是求同思维。
做法——国内培训机构从技巧和知识入手培训,简单采用背单词和大量做题。
问题——拿SAT当高级托福,不顾SAT本身对思维能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新东方:目标就是拿高分。从解题技巧入手,专门对付考试,技巧是可以速成的,但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不可以速成的,文化是要积淀的。
效果——所以培训效果普遍不理想。
原因——事实上,技巧性能力是可以在短期内靠“强化训练”速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属于素质性能力,需长期积累,无法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去获取,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我们原本不是这样的
梁启超《作文入门》关于中学作文有两个重要主张:一是用讨论式讲授——即没有“标准答案”;二是论辩文分两面做——即防止走极端。梁氏的见解与今天美国阅读教学不谋而合。相通——不分国度、年代和文化背景。所以说备课先备思想。
2、备课要明确标准。
专家评价教师的标准——
脑中有纲(标准)(课标是对课程的宏观的立体的把握)
胸中有本(教材)(一位优秀的教师上课绝不会看书教书,而是看人教书,看学生教书。…… 二是对国内外各种教材作比较研究)(苏版语文就比人教版的好)(美国的语文教材——从中看出它的价值取向)……
目中有人(学生)(是基于学生的教学,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为了学生的教学。……)
心中有数(差异)(总分的差异、学科的差异。……)
手中有法(方法)。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为什么“不复”?说明方法不好,也可能是你举的“一”可能有问题, “一”是原有的知识或者说是旧知识。新旧衔接不好,有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的问题。
我们要求老师至少要做到:
——三个明白:一是您自己明白了吗?——与文本的对话(文本解读);二是学生明白了吗?——科学性;三是学生容易明白吗?——艺术性
——三个把握:一是对教学对象的把握;二是对教学内容(教材)的把握;三是把内容与对象联系起来的把握
3、备课宏观步骤:三个转换(学校——学科——课堂)
第一是把学校教学变革中一般的、共同的价值观,转换为学科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总体目标;(如以学生为本,怎样落实到学科)
第二是把学科教学独特的、总体层面的育人价值和目标,转换为学科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具体的育人目标;(学科缺乏的东西,)
第三是结合学生现实状态和发展需要,转换为对应的阶段性目标以及课型设计。(比如这个礼拜或这堂课我教什么)
具体讲:三个转换就是备课第一步:设置目标
基于顶层目标——学校
转化学科目标——学科
设计教学目标——为本班学生设计的、具体的、有弹性的目标,是前后衔接,而不是割裂的。
备课第二步:选择资源。重新选择已有的课程资源(不能机械照搬教材、教参)
激活课程资源——
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沟通,
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
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
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资源接受者,
要成为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者、开发者。(视野要更高)
例如:……
备课第三步:重新组合课程的实施策略。
完成教学过程需要两条线:
一是教学步骤的呈现,这是明线;(做什么)
二是教学策略的选择,这是暗线。(怎么做)
备课,需要对这两条线进行预设,而预设的原则是多维开放。
4、备课的主要内容
①宏观备课
学什么——课程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学多长时间)
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怎样的空间——课程学习的条件(例:物理在教室上课,不去实验室上课)
用什么方式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
学生如何组合——组织教学的策略是(分层还是不分?)
如何评教、如何评学——课程评价
②微观备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两个方面:教什么?怎么教?
教什么:(三个栏目)教学任务(教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老师要干什么?目标确立的依据在哪里?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是否符合课标(三维目标)?
怎么教:教学设计与教案是有区别的。教学设计主要谈思路(内容、方法两个维度,用教学流程图反映教学设计的思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设计强调科学性。
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字:清——看清学生,认清趋势;准——要求要确准,内容要选准;当——方法得当、节奏适当;实——学术要扎实,目标要落实;活——学生学得快活、教师教得灵活。(一学易中天,一学许三多。)
到底教什么?
——教教材:
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里怎么说的就怎么教。后来发现不对啊,教材有错误啊。《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我们的政治教材说: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隔几页有说:美元、英镑、日元等纸币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前后矛盾(湖北十堰郧阳中学董丰均为纠正教材错误研究金融学7年。他曾不问对错的27年。)
——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人,不是教书)
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教学内容处理:分清楚——
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
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炼 。
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这就是合作点)。
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相似,愤是想要明白而又明白不了。悱是想说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愤、悱的状态是启、发的条件。不到愤、悱的状态,你不要去启发。这是教学策略——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
——教师语言三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三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
最基本的三点要求:想得清楚——招聘教师:笔试,能把题做出来就能想清楚;讲得明白——面试:去跟学生讲,学生能听懂,说明能讲明白,陈浸润…… 第三,语言要简洁——孔子: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内涵; ②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我们少讲——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学生会做的(如手机、电脑我们玩不过孩子的)
国外一个实验:研究者发给实验班新的教育产品“电子阅读器”,没做任何说明,只是每周让学生在固定的教室内玩上一节课,既没有活动设计,也没有教学目标安排。
内在道理:让学生们在无束缚的情况下,使用新设备、新教育产品,自行产生学习行为,甚至形成学习模式,杜绝过多的干预和预设。
现行的小学计算机课本,用一个章节,把剪切比喻成剪刀剪下来,粘贴比喻成胶水粘上去,复制比喻成复印机复制文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此外,关于小组备课——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我认为要解决五个问题就行了:一是明确课标的要求,二是领悟编者的意图,三是理清教材的结构,四是设计教学的思路,五是精选练习的题目。
小结:备课,要做到“简单问题丰富化”,需要有全方位的储备(专业的厚度 、认识的高度 、知识的宽度、理解学生的深度)。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于漪语)
环节二——上课:从丰富到简单
(讲四点:明确基本标准、确定实施取向、采取多元模式、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
1、明确基本标准。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好课的标准——“五个实”
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
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效率高,有水平要求)
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有对话交流)
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每天上的课,你要天天听学生的,你才会提高)
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于漪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
顾泠沅——
按照“以学论教”的原则,对一节课的评价可以简化为如下准则:学生——
该听的听了没有(倾听),该说的说了没有(表达),该想的想了没有(思考),该做的做了没有(实践)。
课堂三声——有一个学生说,他在课堂希望听到三种声音,掌声、笑声、辩论声。
掌声:深刻与精辟——有感悟。讲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老师讲到规律的四个特征,要求学生分清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时,天上乌云密布,闪电不时划过长空,响亮的雷声接二连三。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转向了教室外,教室内一片嘈杂,教师心里一阵不快,于是灵机一动,迅速提问一个学生:请你用刚刚学过的关于规律的知识分析教室外的雷电。
学生回答: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隐藏在其背后的规律就是光速远远大于音速。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教室外回到教室内。
笑声:生动与精彩——有兴趣。有一个英语老师,情人节,学生正热烈谈论当年流行的“蓝色妖姬”。有同学感叹:蓝色真美!出污泥而不染。
老师心生一计,在黑板上写上:Blue.
师:what does “blue” mean?(blue 是什么意思?)
生:蓝色……
师:Does it have other meaning?(它还有别意思吗?)
生:忧郁(少数人回答)
师:Blue在英语中还有一个意思——高贵。欧洲的贵族便往往被称为“blue blood”(蓝血),所以我们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忧郁的,他们总是不开心。要开心,就得做穷人,所以叫“穷开心”。
学生哗然。
师乘胜追击:Blu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淫荡。所以Blue book其实就是企业管理书籍。
学生惊异。睁大眼睛。
师:你们说,在中国文化中,高贵是什么颜色?(文化比较)
生:企业管理!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企业管理的!
师:很好,中国文化中,什么颜色表淫荡?
生:企业管理……啊?
师:哈哈,原来普天之下,高贵的偏偏就是淫荡的!
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义,而且引发了文化的思考。
辩论声:启发与探究——有参与。稚化教师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聪明。
课例:初中生物第一课
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教学预想:内容浅显,方法单一——就概念说概念,一石一鸟。
结果:不可能靠实验吸引学生,枯燥。
有办法突破吗?
 美国中学生物老师萨拉——
萨拉这样开头:
“太阳——是活的么?”——漂亮
学生:“是活的!”“肯定不是!”互不相让。另有学生,不知所措。
萨拉让学生按主张分组。
主张“不是”的A组,站到教室左边。
主张“是”的B组,站到教室右边。
拿不定主意的C组,站中间
5分钟组内磋商
然后萨拉请A、B两组对阵,向C组发动攻势,让他们轮流逐个发言,尽最大努力说服C组加入自己一方。
孩子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A组学生:想想看,太阳怎么会是活的?它会喘气吗?会走路吗?会说话吗?会想事吗?
B组学生:植物是活的,你觉得它会想事还是会说话了?
A组学生:哈哈,猪笼草就挺会“想事儿”的,粘苍蝇吃还不聪明?
B组学生:太阳会发光发热。没生命的东西,比方石头,就不会发光发热!
A组学生:嘿,煤一点着不也会发光发热,你不会认为它是活的吧?(有人小声附和:还有微波炉!)
B组学生:太阳是恒星,恒星总有一天会“死”,变成白矮星和黑洞什么的,既然会死,现在想必是活着的嘛!
A组学生:手机要没电了咱们还说它“死了”呢(英语里没电用“dieoff”这个词),难不成你觉得你的手机这会儿是活的?
A组学生:生物都会繁殖,太阳可不会生小太阳!
B组学生:谁说生物都会繁殖,骡子会吗,狮虎兽会吗?会吗?
……C组渐渐分化着,不少学生加入了他们赞同的一方。
但也有不肯轻易屈从的中坚分子。他们觉得谁都有点儿理,但都还不够充分。
一个C组小姑娘严肃地问:你们争太阳是不是活的,“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才准备鸣金收兵的对阵双方顿时又来劲儿了:
  A组学生:活的就要会呼吸,会繁殖。
  A组学生:会新陈代谢!
  B组学生:活着要和周围有能量交换。
  B组学生:会死的东西才算活着!
  ……
教师:不失时机地收了网:争论的焦点其实不是太阳,而是“活”的判断标准。A组的“活”,是生物学标准,B组的“活”,是天文学标准。
学生:当教师说到“能够繁殖”这条标准时,争上了瘾的孩子们又逮着机会了:“是生物就会下崽儿吗?那骡子跟狮虎兽它们只能算非生物喽!”
教师: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萨拉笑着“投降”,反手又传一招:科学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定的,大自然那么复杂,人定的条条框框难免会有漏洞,有例外!
她这张网捕到的“鸟”里,生物学的生命标准不过是最小的一只。
更主要初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迅速提升——
一是对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的训练。学生们相互反驳的那些理由,从两个相距较远的“类”中迅速抓出共同点(比如骡子和太阳都不能繁殖),作为类比推理的起跳台。这种远距离联想配合类比推理,正是许多创新的开端。
二是对传统科学观的挑战。传统的看法辩论可能一方胜出,暂时成为听众眼中的绝对权威。胜出的认知会被写入教科书。
但科学争论又往往没有永恒的胜出者,也总会有不能完全被说服的“C组”人士。就算写入教科书,也不是盖棺定论,新证据会带来新质疑,争论双方可能“两输”,也可能“双赢” ;戴了多年“输家”帽子也未必永世不得翻身。
课堂辩论浓缩了人类科学曲折前行的历程,这种“不确定”的体验,比“确定”的知识点更重要。
三是面对争议时溯源的思路。
这门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乃是用科学思维装备学生的头脑,而“生物学的生命标准”不过是达到终极目标的一次性载体。绕过热闹表象,将剑锋直指判断标准的差异。若仅考知识点,这些学生的成绩未见得强于按“一石一鸟”法学习的学生。这节课,区别不在当下而在日后。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唐小为:太阳是活的吗?文汇报2012-9-10)
学生心中的好教师: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老师,你微笑时最美。魏巍《我的老师》: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温柔美丽慈爱伟大。“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西方教育谚语: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教师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教科书式的?
诗人杨健:现在中国人的表情都是数理化的表情、管理者的表情、老板的表情、车间主任的表情。过去那种经过真正的中国式文明教育的表情消失了。……那种土地的表情,那种淳朴的东西,真的在消失。现在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心的教育。【转引自邓志伟.每个儿童都是诗人.《教育参考》2010-4(24)】
2、确定实施取向
美国课程论学者辛德尔归纳出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在课程标准的执行上我们要采取忠实取向。
在教材运用上要采取调适取向。“用教科书的教师是很懒的教师”法国很多教师不用教科书,而是用自己编制的讲义。台湾黄炳煌说,在方便面(或速冻食品)未问世前,每个企业管理大都会烹煮食物,方便面问世后,由于价格便宜、方便,人们的烹调技术逐渐退化。长期食用,不但缺乏营养,也会使人失去胃口。教科书问世前,每位教师都会编写教材讲义,教科书出现后,教师完全依赖教科书,自行编写教材的能力退化了。依赖教科书教学,学生学习内容单一,且无个性化、针对性。我们要的是多元丰富,就要自己编讲义。
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采取创生取向。
到底怎么教?
商友敬:你不会读书,我教你读;你不会写文章,我教你写;你不知道这本书好,我讲给你听;你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缺点,指点给你看。
重心在哪里?
——教学生学
教的内容:教学生如何学习;
教与学关系:教要依据学。以学定教。
教的目的:教是为了学,即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
课改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如何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我认为必须具备两点:知识功底和教育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教师有功底就有绝活,有绝活的老师,往往有深情,有真气。
地理老师徒手将中国地图连带省份划界一起画得惟妙惟肖,还可以将世界地图连带国界画得惟妙惟肖。地理就是地上的道理,如果没有空间思维和平面转换能力,地理永远学不好。
创设于1952年的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是美国历史最长、声誉最高的教师奖项,获奖者会受到美国总统在白宫的接见。2011年,马里兰州的化学教师米歇尔•谢尔在众多杰出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谢尔老师具有爱的能力——让所教的学生热爱老师,爱老师教的这门学科,爱更多可爱之人,爱更多可爱之物。
教师有境界才会有真性情。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中有句话: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钱理群说:“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的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贴切地描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学习。
教师的作用就是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于徘徊处点拨。(钱理群任教五十年,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寻找来自—线老师的声音”座谈会上,老教师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
3、采取多元模式。
何谓学习、何谓教学?
认知主义:学习是知识的获得——教学是知识的传递
行为主义:学习是反应的强化——教学是基于操练与练习的训练
建构主义: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教学是创建学习环境
——我们要打破单一,采取多元模式。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范例:
一是引导争辩的课堂
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思想驰聘四海,翱翔蓝天,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奥巴马开学演讲)
二是充满疑问的课堂。
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走出非洲》
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并且学会:
识别问题——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伪问题
提出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事物,创造性。
解决问题——求出问题的解或确定问题无解。
三是走向生活的课堂。
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
法国老师教“人要有同情心”一课的故事。脱下外套,只手穿衣——形成看法:任何人在特定条件下,他都可能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让孩子们坐上轮椅去外面兜一圈,一出校门孩子们心灵受到震撼。我们的学生需要拥有感恩、同情之心啊。一句简单的“妈妈洗脚!”不知打动过多少人啊!
要追求课堂教学效度——
即时短效——三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活动讲求效率)、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情态是积极、高涨的)、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体验是真切、健康的)。
长效——三化: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四是唤醒智慧的课堂。
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知识点——知识链——思维——习惯。
台湾黄炳煌——
打高尔夫球——只要自己打得好即可
打网球——还要留意对方,有来有往
打篮球——还要兼顾团队成员的合作
一些教师采用“打高尔夫球”的教学法——只管自己讲,不顾及学生反应——有去无回。好一些教师还会鼓励并注意学生反应。更好的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例如,教师问:“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
一个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的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功力不够啊!这样的老师已经不适应现在教育形势的发展,但这样的老师现在少吗?所以,各位校长任重而道远啊!
 ——如何借鉴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付校的“后茶馆式教学”说明,结论: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能用一种模式包打天下。)
4、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怎样来设计教学活动?我们要求: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学活动过程是问号、句号、再问号,结尾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简单重复。
课堂上有三类活动: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师生的活动。
那么如何设计?
大家记得乘飞机的三种现象吧?起飞时很安静,乘客与飞机靠机票连在一起,目的一致;飞行时间长,乘客昏昏欲睡;飞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空姐服务,若不断服务,长途也不会累;到达目的地,乘客立即兴奋;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
启示:活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起飞时的机票价值),时间不宜太长(不断的给学生短程飞行,不让他打瞌睡),教师的作用犹如空姐(指导有方,主导有度,培育有情,切实有效)。
课堂教学遵循:“兴趣精讲活动 评价”八字就是一堂常态下的好课。兴趣是关键:联程的飞机票最好,单程、返程的机票都不好,不断的空中服务都是新面孔,到达一个目的地都会兴奋,我们不断给学生短程机票,制定学生适合的目标,目标不断变化,周期不断变化(周期不宜过长,过长学生会松懈),方式不断改变,让学生不断保持“兴奋点”,不断释放出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评价要有情,课改的关键是学生参与进来,愿意不愿意参与?是情感问题,用教师企业管理感染学生,企业管理来自对工作的热爱,“大山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走向大山”即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评价要充满变化性和灵活性。
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评价是手段,是工具,评价的对象是人和作业,课堂教学一定要让评价有情。学生是有差异的,要评价有别、要评价有效。现在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互动,即对话。教学互动是形式,实质是对话。目前互动自变量的是教师,因变量的是学生,今后互动自变量的应是学生,因变量的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应该老师是背景,学生是风景。(尤其是云计算的运用后)
教师要学点积极心理学,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秀才的三个梦”的故事,就是积极评价的例证,要不是店主积极的解梦艺术,他能中探花吗?如果你有半瓶酒,积极的人会说,啊,我还有半瓶酒呢!消极的人会说,哎,我只有半瓶酒了!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发现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的100倍,如果再增加一些高度,跳蚤就跳不出来了。但是当你把一盏酒精灯拿到杯底,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蹦”地一下跳了出去。正如兵法上所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课堂上,教师就要在学生无法跳起的时候,给他一点推力,让他跳起来。
评价是一门艺术。课堂评价追求的境界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总之,上课是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兼顾——学生(对象);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容——方式;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内容。
环节三——作业布置。作业如胆固醇,适量,充满活力;过量,阻塞血管。布置作业要考虑:与本节课联系,杜绝重复性作业;如何进行指导,杜绝无效性作业;作业要有多样,层次性,提倡思考性作业。
新民晚报曾刊登了一篇短文:……
结论:这个作业,就具有思考性和创新性,确实很有趣,一个作业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啊。
环节四——反馈辅导。
1、查缺补漏,小组合作:为什么合作?效率最大化(幻灯片图)。
怎样合作?除了前面讲的合作原则外,学习小组建设概要注意:(1)小组规模——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2)小组划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3)小组座次——如果说从前成排成列的座次方法我们称之为“插秧式座次”的话,这种新型的座次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方阵式座次”:
大组座次安排:(①②③④为各组组员号)
4 1 1 4
3 2 2 3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帮一”的学习小组互助,①号帮④号,②号与③号互帮,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学习小组的①号②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4)制订合作细则——确定“一帮一”,努力实现“对对红”。
(5)要有激励机制——促进竞争动力。
……
(请查阅文章——关于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探索)
2、培优补差,师生合作:以“教师三制”为提升点,促进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
(1)教师岗位责任制。……
(2)学困生包帮制(即双差)。……
(3)培优补差包抓制(此差实为边缘生)。……
环节五——测试评价
1、测试。
测试之前——
测试原因——针对什么(教学进程、学生学情)
测试目标——双向细目(知识分解、能力分解)( 测试重点、分数布局)
谁来命题——拿来、一人、集体
如何讨论——先看题,再论题;轻描淡写,狂轰滥炸
审题校对——谁来执行、基本原则
审题基本思路至少包括——
有针对性吗?
目标清晰吗?
题目科学性如何?比例协调吗?
答案正确吗、答案是唯一的吗?
题目符合当下要求、明天的趋势吗?
题目有新意吗?题目是自创的吗?
题目要有科学性——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政协委员们出了一个“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测试题权威归类标准版”。
题目是:1到9九个数,按照要求给它们分类,比如“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
那如果是1378、59、246是按照什么将它们分为三类的?
一位委员发言说,“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嘛。1378是奇偶混搭,59是纯奇数组,而246是纯偶数组。”
他的答案被孙惠玲否定了,其他委员给出的答案也都被否定。
答案是——按照拼音来分的。
1378都是一声,
59都是三声,
246都是四声。
测试之中
组织测试——真实验证
推荐十种“兴趣考试”方法——
(1)分项考试,综合评价
例如:把语文考试分为说话、阅读、背诵、作文和基础知识等项目,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考试时间短,难点分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砸了再考,考到优秀
学生考砸了,学校可允许再考一次或几次,或者让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记分数最高的一次。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挑选考试,考出水平
打破一次考试一套试卷的框框,出几套难易不同的试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喜好,选择试卷。
(4)开卷考试,考出能力
开卷考试,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教师应出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学生出卷,教师监考
学生出卷,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出卷的过程中,学生会清楚地知道必考的内容中哪些自己没掌握,会努力迎头赶上。
(6)分组考试,研究试卷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分小组考试。教师还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编成小组,考思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合格考试,不排名次
试卷以考纲要求为准,学生基本能通过考试。不公布分数,不排名次,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
(8)等级考试,逐步达标
像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由一级考起,到二级、三级……直到最高级。按学科知识归类或按知识层次出卷,把学习提纲提前发给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逐步达标。
(9)竞争考试,激发兴趣
竞争性考试,只设优秀奖和优胜奖。竞争考试后,及时总结,综合评价。
(10)保密考试,面批试卷
采取保密考试的方法,师生二人共同面批试卷,教师当时提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意见。这样,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
测试之后
测后讲评——全班讲评,个别面谈
面向每个学生,针对每个问题,为明天负责
只讲答案,不讲问题
只讲问题,不讲原因
只讲原因,不讲规律
只讲规律,不讲方法
只讲大家,不讲个别
如何改进——
2、评价(人、作业)
评价的目的别忘了是让老师、学生发展。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学习——使之促进学生发展;二是评价教学——使之促进教师发展。
(1)评价学习——使之促进学生发展
评语(顺便推荐博客中的评语)——
一忌:公式化,德智体美,优点缺点希望;
二忌:脸谱化,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三忌:公文化,语气冷漠,“该生如何”;
一宜:面对学生,如同促膝谈心;
二宜:针对个性,写入内心;
三宜:语言活泼,激励感染。
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
  “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常州一中殷涛作文评语——
这分明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闪光,让我看到了你的企业管理与睿智,佩服!(思想深刻)
这是献给生命的赞美诗,流淌着柔和而优美的音符。(语言优美)
企业管理是诗歌起飞的永恒动力,恭喜你已经拥有了它。(感情充沛)
谢谢你,让我免费参观了中华恐龙园。(描写生动)
曲径通幽式评语——
文笔令人拍案叫绝,如果再能打开思路,在形式上作一番加工,定会锦上添花。(文笔较好,但形式落入窠臼)
修辞将使你的文章在朴实无华之外,再收获“生动优美”的桂冠。(语言是白开水)
一首动听的歌谣让成长的历程充满诗情画意,但不能忽略标点——它们可是成长道路上的脚印啊。(标点不能忽略)
哲理式评语——
与其在黎明前诅咒黑暗,不如在黑暗里迎接黎明。(劝勉学生直面逆境)
过去,只是一枚橄榄,可以回味,却填不饱肚子。(告诫学生向前看)
真心的快乐是需要热情的薪火和真诚的汤料慢慢熬制的。(告诉学生要追求真正的快乐)
可以想像,孩子交上作文的那一刻起,一定渴盼着看到老师的评语。不喜欢作文才怪!
(2)评价教学——使之促进教师发展。(评课)
前面讲了专家和学生评价课堂。(上课标准)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高纪良的“高氏评课法”——高氏评课法(高纪良):太湖石——瘦、透、漏、皱。
瘦——就是瘦而精。即,课堂上的核心知识,要求学生人人过关。即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得得有联系。(我的理解,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安排得太多,且安排的核心内容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这样的课才算好课。)
透——就是通透。指教师在课堂下吃透课标,充分了解教材确定目标,充分掌握本学科知识,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特征;在课堂上要讲得有一定的深度,要把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讲得透彻了。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漏——就是留白。就是课堂上把空间留给学生。一般来说,一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占80%,老师活动时间只能占20%。(我的理解:只有体现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才算得上是好课堂。)
皱——就是课堂上要有波澜,有起伏,有节奏感。(我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我认为常规评价课堂做到“三看”——
①看目标:
老师要干什么?为什么有如此目标取向?目标确立的依据:来自课标;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来自学生。是非判断:是否符合课标?这样教学科化、科学化化,还是否去学科化、科学化?价值判断。
②看过程: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自主、探究、激励等等)。老师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方式:例如教师讲解为主:教师说什么—— 教师为什么说(不说行吗?)。教师说得怎样——流行判断:学生多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多说,以教师为主体(潜台词: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机械判断。正确判断:师生都是课程主体,将课堂还给老师和学生。
③看效果:
老师教得怎样——看学生学得怎样。从认知角度而言。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新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关于教学反思,反思属于教师自评,是评价的一种方式。大家可能常让老师写教学反思,那么到底如何反思?要给老师确定反思的切入点,不能每节课都全面反思。教学反思主要有六个基本点:
(1)预设的问题是否引起学生的回应和思考
(2)有否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
(3)学生能讲、可以讲,教师讲了或多讲了吗? (4)有否对学生的发言引起足够的重视
(5)有否对教学重点进行小结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6)有否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或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还有就是说课,目的是让别人更准确的评价自己的课。因此,说课要着眼于理性的引导(上之前说是预测性说课,准备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出现情况怎么处理;上完后说是反思性说课,原来想做什么,现在实际上做了什么,差异怎么解决。从背景、任务、行动、结果四个要素说课)
PPT很重要,《别告诉你懂PPT》(北大出版社),通顺的逻辑,精彩的表达。让你的PPT讲故事;让你的PPT模板与众不同;让别人3分钟读懂你的PPT。
说课最重要的是说服别人,说明自己。我们是站在终点看起点,学生是站在起点看终点,学生就像蚂蚁,是两维的,我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从两维拉到三维。
说课关键是理性地引导,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说课做到三、六、九。三分钟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把倾听对象当成六年级水平,书面报告(说课稿)最多九百个字。
五、培训:羌笛何须怨杨柳——发现与培养
怎样备好课、上好课?关键是教师素养。作为管理者要有敏锐的目光,不断观察发现教师的缺憾,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和培养。
教师的素养(分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情意。)
成就精彩课堂,关键在于提升教师修养。教师应具备专门知识、特殊技能和职业情意,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把一堂真正的精彩的课堂教学奉献给我们的学生。没有人能够将自己没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南郭先生永远做不了老师。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有四点:一是背景性知识,即学科之外的知识(计算机);二是本体性知识,即本学科的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四是实践性知识,即教育经验。
1.背景性知识——知识的宽度。就是与语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知识。
夏丏尊谈李叔同:“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
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他是为这节课准备了一辈子啊!
还有一个案例。上海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上《百代书法》,大家认为很成功。于是学校安排专人做了一个录像分析。发现整堂课4/5是老师在讲,按照时下的评课,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有问题的课。但大家看到学生全神贯注。而且,这堂课上,郑朝晖老师用他深厚的书法知识做背景,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是一堂成功的课。这就是背景知识之重要。
2.本体性知识——专业的厚度。老师应该是“智如泉涌”啊,有深厚的专业基础才有底气。一般人认为早已过关了,其实不然。很多教师离了教参不能上课,教师对教材没有感悟,没有独到的东西,净是贴标签的东西,学生不认可。其实教参是错误的集大成者,是一两个人的观点。
上海各学校招聘语文老师,给一篇你从未看过的文章,三遍后上课,要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们这儿晋升职称讲课……,我也有危机感,我发现我过去的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这就是检验老师的本体性知识。
我听一位教师的课《老王》(人教版八上)。前面满堂讲,很沉闷,学生不感兴趣。时间多了,老师让学生讨论。可是,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却断然否定。但有一个老师很高明,还是《老王》这一课,以语言品析(片段)为证: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这句话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平淡的叙述,质朴到似乎黯然无光,所以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之就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每次教学提问:“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吗?”学生除了答“老王很孤独,很悲苦”,而且回答时脸上拥有的是一脸麻木的笑意,再问之,则是一脸茫然!究其为何?其一是学生对这个提问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其二是他们在答“老王很孤独,很悲苦”时,感情似乎麻木,心中没有半点怜悯之心!
此时,这个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这朴实的句子中两个“逗号”所蕴藏着的巨大的情感波澜,抓住这两个“逗号”作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支撑点,才能化平淡为绚烂,变学生的“无情”为“动情”。由先前的“不以为然的回答”转化到“深度”的品析:
这句话中的四个逗号韵味十足:四个逗号把“死了”、“没出息”、“没什么亲人”加以强调突出,从而使读者的情感波澜横生:“有个哥哥”后面的逗号使句子有一个小停顿,带给人希望,让人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的“死了”让人的高兴化为虚无,变成悲伤,“有两个侄儿”之后又一个逗号,再次给人希望,再次让人为老王高兴,而逗号后面的“没出息”再次让高兴化为虚无,希望变成失望,“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使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从逗号入手,分析情感,十分精妙,可以说是杨绛与老王的知音啊!
老师小结:杨绛在这个句子里,借助逗号,把深厚的情感通过质朴的语言传递了出来,那我们能否也借助逗号,通过添加一个逗号,让这个句子发出更大的光芒呢?(生思考)
学生发现:在“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的“此外”后加逗号,因为,这样在读了“此外”两字后,可以再次掀起读者的希望:“老王还有其他亲人吗?还有好的处境吗?”而后面的“就没什么亲人”则让人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样让读者的情感经历从原来的两次“希望”到“绝望”变成三次“希望”到“绝望”,情感波动多一次,情感也会更深一层!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敏锐的目光,抓住逗号大做文章,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使一句质朴之言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这得益于教师细腻、深刻、敏锐的文本解读!否则,很难让此处发光!
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第一句是“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这句话为什么来回反复说?不是告诉我们这个牢房很小。而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徘徊的过程,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一个下决心把牢底坐穿的过程。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一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文章第一句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这太突兀了,一般情况下文章这样写是不正常的。很合理,而且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对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好感了,需要新的探索了,于是到东京来。哪晓得到东京来也无非是这样,这就意味着“我”将要到第三个地方去,如同“我”对第一个地方不满意,要到第二个地方来一样。鲁迅原先在国内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太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学忙着打扮,油光可鉴。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怎么不写藤野先生呢?藤野先生是谁?是“我”南京失望后到东京,东京失望后到仙台所碰到的唯一的希望,这个句子难道不是在写藤野先生吗?
因此,我们要请老师首先读好手中的教材这本书——一是关注系统面,将教材读全。如语文全套教材共设36个单元、169篇课文(125篇现代文和44篇文言文)、60首课外古诗词、18部名著导读、36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以及以随文、补白、附录形式出现的若干语法修辞知识,另外还有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插图、挂图及光碟等。二是关注知识点,将教材读细。本学段本年级本节课要掌握的又是哪些知识点,教者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是否达到应有的深度,教者对于文本的阅读是否有独特的体验,能否捕捉到足以震撼师生等读者的精彩细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将教材细细地阅读并进行认真的梳理。三是关注切入点,将教材读透。如前《老王》的例子,第二个老师就把教材读透了,找到了切入点。四是关注联系点,将教材读宽。就是要以教材为纽带,梳理出教材在“知识与能力、背景与生活、主题与作品”等方面的联系。五是关注生长点,将教材读活。如果将教材放在书柜里,或许就只有作者与教材的对话;如果将教材放在办公桌上,或者就有作者、教材、教师之间的对话;但是,如果将教材放在课堂上,那就是作者、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边对话了!这里的多边对话会有多少精彩与经典、碰撞点和生长点,恐怕任何一位老师都读不完、想不到!怎么办呢,请不要唯教参是从、唯教辅是命、唯企业管理思维是标!让老师们,不妨多换几个角度来读教材,特别是能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读一读教材吧,关注生长点,将教材读活!其次是研究比较教材,发现教材特色与缺憾。
3.条件性知识——认识的高度
即教育、心理学知识。关键看你怎样遵循教育规律,在课堂上如何管理、把握。如于漪老师在课堂上读一篇学生的作文,读得面红耳赤,上气不接下气,学生说:“老师,你别读吧!”她说:“不行呀,这作文没有标点,我不能停啊!”这就让学生感到了没标点的危害。
一个政治老师上《货币的本质》,有两位女生睡觉,老师说:“我本来以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当中就有不为所诱惑者,依然打他的瞌睡。”
福建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为什么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难以讲出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现在听专家说“要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为什么?主要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话说回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一定要蹲下身子啊。我们说课堂要有吸引力,在知识与分析层面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有落差。老师和学生平等主要是人格的平等。在知识和认识层面上是不能平等的,如果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那还要老师干嘛。杜郎口崔其升校长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说白了就是他发现他们学校的老师或者是多数老师讲课实在是不怎么样,因此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老师教了,所以采用这种极端的措施,老师知识储备和学生一样,那还要老师干嘛。欧阳国盛《教师的读写水平决定一切》(教师月刊)。
4.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理解学生的深度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师生第一次见面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有经验的老师会巧妙地消除。如一位老教师到新班级上课,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老师说“不对”,学生糊涂了,老师说:“我是你们老师的老师,你们说应该怎么喊?”学生又齐声地喊“师爷好”。 就这样,那种因师生初次见面而产生的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这就是实践性知识的用处。
吴小莉采访江泽民的例子。1998年11月,我随行采访马来西亚的APEC会议。江主席入场时,我在人群中没有提问,只是轻声问候:“主席早,睡得好吗?”
 “我把他们当作很值得尊敬的长辈!”吴小莉说,“其实关怀都是相互的,江主席、朱总理每次都很为记者们着想,他们会说:你们也辛苦了。”
正是这种人性化的心态和风格,让吴小莉的采访变得比别人“容易”。
(二)教学技能
1.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上海复旦附中为例:
语文:——诸子百家(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继承传统文化)、普利策新闻(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文化散文(余秋雨第一讲,以《文化苦旅》为教材)、鲁迅读本(钱理群第一讲,学校的老师接着上)、每月一书(校长第一讲,每月读一书,写一篇书评)。读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数学:——情景数学(师生共同建构,把上海所有高楼的数据收集起来,是思维体操,是打开社会之门的钥匙)、红绿灯(数学建模课程,看红绿灯,张福生说这是21世纪课程的方向)。
政治:——经济效益(老师带学生到上凌冰箱厂采访,在课堂上放录像,然后点开海尔网站,比较两者,进行讨论、辩论)
综合:——西部行,长江行。
在复旦附中有一个传统,即高一年级学生要上一周必修课,去南京进行社会考察。白天学生放羊,在南京四处观赏,晚上回到宾馆,谈体会,学习与南京有关的知识,写文章。高二有两条路线,或是包船溯江而上,到重庆,考察长江;或是去西安,过敦煌到新疆,考察丝绸之路。知识就在这样的行路中,渗入了学生的灵魂。
2003年因为非典,那一届高一学生的南京行取消了,第二年,学生们集体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要求“校方还我们这个权利”。当时这封信把校长给逗乐了,因为学生用了“校方”、“权利”等一板一眼的词,他直接在信上回复说,南京行一定会去!
此时,正好学校也接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不能组织学生异地春游。于是边上有老师小声提醒说,“那这个通知怎么办?”
当然也要遵守了!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负责具体工作的老师傻眼了,那到底去不去呢?
最后他玩了个文字游戏,把社会考察的时间定在了5月8日,因为5月份已经不是“春天”了,而且学校也不是组织学生去春游,而是异地社会实践!
那年,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天文台、南京抗日纪念馆等地都留下了教师与学生的足迹。另外,除了传统的南京行,学校还组织过长江行,沿长江逆流而上,镇江、芜湖、九江、武汉、庐山、洞庭湖、长江三峡;泰山、曲阜、青岛行,一山一水一圣人,所到之处,既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也让学生与自己对话;西安行,让学生感受厚重的汉唐文化……
在去往吐鲁番、天山,火焰山的西部列车上,跟学生们讲地理;到大漠,就跟学生们讲边疆诗人和诗歌,这种教育效果,不是封闭的课堂所能达到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把学生禁锢在学校里,是圈养,圈养出规范;而把学生带出校园,则是放养,放养出个性,放养出团队精神,放养出领袖气质;我们得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更不是顺民。
2.课程资源的整合:
怀特海主张要教授有用的而非僵化的知识;主张要教授专门的知识而非仅仅普通的知识;主张要教授整合的知识而非分离的知识。
专家说学校教育要生活化,其实学校教育要专门化。上海建平中学曾将沪教版、人教版两套教材发给学生,语文老师跟校长说,你给老师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校长不认同:教材是各方势力争论、妥协的结果,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要满足各校、各班的教学需求是不可能的。他让学生通读过第一单元后,问学生想学哪篇课文?学生自行选择。老师顺应学生的需求上课。学生、老师是课程的主体,我们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上什么、学什么。
复旦附中的语文课程有:
⑴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把选文内容与自己的成长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真实的阅读,汲取养料,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⑵文学系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体裁)。——以讨论、鉴赏为主,培养审美情趣。
⑶文言系列: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史纲)——史纲线为纵,文体线为横,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序列。
⑷“大家”系列: 《论语》、《史记》、《红楼梦》、鲁迅、莎士比亚——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采用多种形式,下大力气做充分的导读,着眼于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育。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人?他们喜欢李宇春、周笔畅之类的中性人。我们语文老师不能熟视无睹,应该有所作为。现在的文坛在消解高尚、消解伟大,把低俗当作时尚,季、任相续离去,我们的时代已没有大师。我们的“大家”系列课程就是要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
⑸知识系列: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
再如数学课程有——
数学课程有数学大师系列、数学实践与探究系列、数学文化系列。数学大师系列:了解数学大师——选择部分中外著名的数学大师,让学生在大师的成长经历中,学习数学大师的科学精神。接触数学大师——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平台上,了解一部分数学大师的重要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人类的贡献。感悟数学大师——感受数学大师发现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当时没有计算机(器)的情况下,是怎样保证其成果的精确度。追踪数学大师——现代人如何追踪数学大师的足迹,探究未知的科学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职业情意
1.专业理想(心中要有梦)
梦,向往追求,动力,沙利文,宗教承担,对孩子一生负责。什么是教育的精神?怀特海:宗教性。什么是宗教性的教育?怀特海回答说,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责任来自我们对事物发展过程具有的潜在控制,当可习得的知识能改变结局时,愚昧无知变成为罪恶。而崇敬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那漫长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
2.专业情操(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老师)
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的故事——
小学老师的五角星的故事:一次,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学女教师的课,这节课备课时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商量,准备很充分。那天,老师穿了一条漂亮裙子,裙子上贴了许多五角星,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老师就从裙子上摘下一颗五角星贴在孩子的脑门上,孩子开心极了,课上得很顺利。这时,老师裙子上的一颗五角星掉了下来,恰好掉在还没有得到一颗五角星的一个同学旁边,他捡起来了,犹豫了好半天,很想把这颗五角星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矛盾了一会,他还是把五角星交给了老师。老师接过五角星,没作任何表示,继续上她的课。
很多听课老师为这位教师感到遗憾:经验不足,她应该顺势把那颗五角星贴在那个孩子的脑门上。
课继续往下上,在整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又一个五角星掉在了一个一直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学的旁边,很快就下课了,这位同学也很想将这颗五角星据为己有,思想斗争了一下,还是匆匆跑到老师办公室将五角星还给老师。这位女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课上完了,五角星没用了,你把它扔了吧。
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完全是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根本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3.专业品质
教师即研究者。有些中小学老师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为自己不够专业。其实我们来进行研究,我们处于最佳场。
爱因斯坦问过自己的老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三天后,老师说道:“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踩过的老路面,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认真研究,学有所成,你就是专家。
六、引领: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与带动。
不要把校长、主任当官做,只指挥别人;要做也要专业化(刘金凯的话)。
专业引领==师德的影响 + 行为的带动。
怎样影响?影响力的引擎在哪里?
(一)做师德的典范。子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识的广度,师术的深度,师德的厚度,师品有宽度,必将奠基起师者的高度,高而至远,希望做一个有高度的管理者,我们的影响力将伴随高度的提升无限扩张!对教师的转变,首先不是改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是改变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一个人只有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和提升,才能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于漪就是师德的典范啊,(两次改行、文革的磨难、拒绝年薪60万的诱惑)。为人师表,你的影响力才会持久。正如于漪说的“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 ”
(二)做教学的行家。为什么做?(刘金凯的话)。怎样做?一是自己善教。示范引领啊,能示范才能引领。善教才会擅评,说得清才会评得准,评得准教师才会信服,信服才会改进。如我——,再如公开课——上公开课的作用何在?传递新的理念、理解课程标准、准确运用教材、互动交流平台、提供典型案例、获得共享资源、促进专业成长、培育专业队伍、提供教学研究、调整教学策略。公开课是上课者的进步、听课者的思考的过程,有争论的课是最好的学习。所以懂课才会评课,才能达到上公开课的目的。
 二是乐于助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教师提高业务素养,如听课,你要把它看成是与教师融洽关系的桥梁,影响教师教学思想的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要付出真心、真情。三是能够借力。(1)借助书力:借用大家的思想,提高自己。持续坚持“精读一本专著,走近一位大师,提出一个问题(课题),破解一道难题,革新一种理念,形成一种策略,建构一种模式”,好书及推荐给教师。(2)借助人力:没有决定权,你有建议权啊,关键是这个建议是你想到的,是大家欢迎的。如 “请专家进来”“派教师出去”开展主题教育引领活动 ,借用专家、名家之力,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让更多教师零距离接触教育大家,受到影响和熏陶。(如我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创建培训基地的目的)。
(三)做校本研修的带头人。让大家做的自己都会做,能做好,做示范。
我主持完成的三个省级课题——
我起草修订的各种制度——
我构建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我主持编写的校本教材——
我做的各种讲座——
我构建的校本研修模式——
我撰写的专题片解说词——
……
七、创新:请君莫奏前朝曲——惯性与嬗变。
教教材,不思考,不研究,这是老师们的历史惯性。而作为教学管理者你必须依章办事(课标、纲要),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坚守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依据育人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彻底改变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现状。
(一)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教材为何校本化?
世界上本无理想化的东西,包括课标。也许把课标看成“和谐”的产物更合适,它要照顾不同学派和不同办学条件,要考虑人们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比如,西部农村的语文教学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就很难用同一尺度来衡量、要求。不必把课标看做语文教学的不二规范,最好把它看作一种指引,看做一种提倡。中国太大了,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不应该幻想用一个课标来通管天下。如果不考虑各种差异性,不提倡多样性,语文教学无论如何也活跃不起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访谈)。
2、如何校本化?
(1)原则:抓住弱点——教材缺憾,盯住要点——人格成长,突出重点——培养目标,形成特点——学校特色。
(2)方法:一是树立大课程观。打破“三中心”,实现“三超越”,即: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功能的彻底转变。以语文课为例:
所谓“大语文”是针对单一封闭的“小语文”而言的,就是要打破以往相对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即拓展语文教学外延,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学渠道。张志公先生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三分在课上,七分在课下。”提倡“海量阅读,实践体验。”(前面讲复旦附中的阅读和体验)
我们把现行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一分为四,建立四种课型:阅读课、作文(口语交际课)、语文实践活动课、读书课。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一体”是语文课堂教学, “两翼”是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阅读环境。我们探索形成了“阅读课”的五种课型:一是推荐读物课,二是阅读方法指导课,三是自由阅读课,四是阅读汇报课,五是阅读欣赏课,这五种课型互为因果,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如讨论:……)
二是自编或选用补充教材。我们自编了10种教材,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如: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主题编排单元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教育主题,便于在教学中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缺点是写作教学不成体系,我们自编了《写作指导》作补充,计划今年作修改,使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再如英语教材,很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弱化英语的应用性,未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所以,我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辅导班专门开设了TIC班,选用《新概念英语》作教材,希望有效地提高交际应用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我们依据学校的实际,编写了德育教材《我们在成长》,活动教材《我们动手做》和《剪纸》。今后,我们还打算打破心中固有的教科书模式,使其生活化、多样化。让学生拿着自己编的教材上课。
(三)三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软硬兼施。“硬”建立规章制度,“软”是建设文化和引导机制。常言道,校长的心要“软”,手要“硬”。管理管的是人和事,管人靠的是情商,管事靠的是智商。有位专家说,在管理中,我们要向“老祖宗”学一学中庸,如在十二生肖中,就体现了管理的最好方法。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一组一组出现的,为什么这么排呢?这里面蕴含着大智慧:
鼠和牛:鼠机灵聪明,爱坐享其成。牛踏实肯干,不计得失。鼠,只会偷机取“巧”,牛,只会埋头苦干。这组组合告诉我们的是做工作要虚实相济。
虎和兔:虎乃百兽之王,八面威风,无所畏惧。兔胆小怕事,狡兔三窟。这组组合告诉我们的是做工作要胆大心细。
龙和蛇:龙,高高在上,让人只能仰视;蛇,匍匐在地,随时可能袭击别人。这组组合的喻意是恩威并施。……
因此,要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先要做到“硬”,要落实到位。我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
1、实行三级备课制:学期总备课(个人:课标要求、知识点、考点、教学进度)——单元备课(集体分段:梳理要点,确定重点,明确难点,寻找突破点,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课时备课(个性化改造)。
2、实行三级查课制:一是主抓领导月查;二是教务处、教研处主任周查;三是学生每天认真填写“课堂日志”。层层抓到位,规范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3、实行三级质量把关:①单元把关,②每月检测,③期中期末考试。
4、实行三级质量分析:①教师个人分析,总结反思;②年级组分析,调整策略,查缺补漏;③教务处全面分析后,发《教学简报》。
5、实行校本研修三级领导责任制,使以校长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责得以落实;
6、实行校本研修三级业务指导责任制,主管副校长,教研主任、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分别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专业指导、组织实施和日常研修活动的运作等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7、实行校本研修方案、计划三级审查制度,增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8、实行校本研修成效三级督查制度,使每一项活动适时、高效地完成。
管理的境界——
问题:1.扁鹊的一家人都是干什么的?
2.扁鹊的兄弟叫什么名字?
扁鹊三兄弟医学水平的三境界
 看“病”特点 医学境界
扁 鹊 治大病、治难病。 治病
扁鹊二哥 抓生病苗头、让小病不会变成大病。 防病
扁鹊大哥 提高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 让人不生病
学校管理的三境界——
 特点 目标 境界
学校保姆 强调“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问题的解决 人 治
专业管理 主张“让学校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 责任的分担 制度治
学校领袖 崇尚“不教而教,不管而管”。 自我的新生 文化治
管理就是学会授权,管理就是管得有道理。冯恩洪校长: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带领中层干部,到风景区疗养与专题教育管理研讨,形成学校管理宪法。学校以后有关问题按照宪法管理,凡事突发事件,学校成立应变小组,其解决办法作为以后类似问题解决的准则。制度需要具体化、需要可操作性、需要有执行力。
所谓领袖就是他虽然他没有权利,但他依然能一呼百应,依然具有影响力。保姆只做凭本能就能做的事。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承担工作。
校长的“学校领袖”素养——
类型维度  学校保姆  学校领袖
角色特征  像花匠;像孔明;像包工头  像播种者;像曹操;像建筑师
思维指向  满足于现状,很少考虑将来,缺乏应变计划。  强调未来,经常假想未来可能变化,而事先做好应变计划。
管理境界  人治+制度治,偏向人治。  制度治+文化治,偏向文化治。
权力运用  过度管理,权力是一层一层向上请示的;支配别人,让别人感到渺小;力量来源于地位或专业知识与能力。  授权赋能,将权力向外扩散;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而甘心地卖力;力量来自于人性的魅力或号召力。
行为方式  缺乏变通。常常去插手一些小事,做了很多部下完全可以做的事。  观察入微,且能视情形需要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做部下所不能做的事。
给人感觉  常常是冷漠而傲慢的,给人以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永远是平易近人的,给人以“邻家女孩”的亲和力。
小结:校长在管理中,既要用心、用情、与教师有“共同遭遇”,也要善于反思,长于对话和创新,要做一个富于感性和充满理性的人。学校管理应该轻“管”重“理”,所谓“理”就是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要求管理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管理者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师生着想,做到制度无情,操作有情。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蕴涵浓郁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既有刚性的管理,又有人文的关怀,更有管理者心胸的开阔与宽容。“大方小圆”、“内方外圆”、“先圆后方”、“有方有圆”四个方面更是透彻的说明了该“方”的时候方、该“圆”的时候圆的领导管理艺术。
小结:校长在管理中,既要用心、用情、与教师有“共同遭遇”,也要善于反思,长于对话和创新,要做一个富于感性和充满理性的人。
要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两手抓: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改革。抓常规(常规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抓改革(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寻求教学的突破创新和打造本地区的品牌和特色。二者相
八、尾声:莫愁前路无知己——探索与发展
各位校长:于漪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于漪简介,老校长的期望,老前辈的重托),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的工作还得带着问题上路,继续探索。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许多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都值得大家去探究,研究才会突破,突破才会发展。希望大家在未来探索的道路上相携相帮、共谋发展,为实现安康教育事业的超越而努力!
谢谢倾听!
Q号:505497422 手机:13891517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