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环境管理 >> 资料信息

西部大开发促进生态大治理(doc 22页)

所属分类:
环境管理
文件大小:
55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西部大开发,治理
西部大开发促进生态大治理(doc 22页)内容简介

西部大开发促进生态大治理目录:
一、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的生态恶化加剧
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四、在加快西北经济发展中实现西北生态环境治理

 

西部大开发促进生态大治理内容摘要: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荒山沟壑纵横、戈壁沙漠连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人类活动破坏而致恶化已有上千年历史。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里,西北地区出现了盲目垦荒放牧导致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的历史错误重演。80年代以来二十年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 森林覆盖率降低,难以恢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森林覆盖率低。过去长时期里,人们缺乏森林保护意识,以伐取木材资源为内容的森工产业兴旺活跃,造成原始森林植被面积越来越少。少数深山地带森林植被只是因为人迹罕至才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实施森林保护及植树造林,但这一地区植树造林难度大,成活保存率低,人工植树造林很难使被毁坏的森林得到恢复,虽然青海省人工造林保存率从17%提高到30.7%,但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59%。80年代,新疆的森林覆盖率仅剩1.68%,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地面积从21.89万公顷减少到16.83万公顷,减少了23%。
  2. 贫困牧区草原退化速度加快。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是我国草原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过去长时期里,草原仅被看作如土地之于农业一样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生产条件。青海省50年代时期草原茂盛,草高可没黄羊。“大跃进”时期全省大开荒,485万亩草原变为农田,以后退化为不长牧草的荒滩。80年代以后,草原植被所具有的生态调节功能才被认识到。但30多年前被人为错误行为所毁坏的草原很难恢复。过去草原肥美的富裕地区现在变为草木凋零的贫困地区。草原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牧民收入下降。现在,青海全省草原牧场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近1.1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0.1%,其中4995万亩草场退化成为泥土裸露的黑土滩。全省单位面积产草量同50年代相比下降了30-80%,共和县草原亩产草量仅90年代10年间就下降了40%。草场退化严重地区世代靠草为生的很多牧民变成了到别处“讨草”的难民。草原虫害、鼠害严重,治理不力。青海全省每年被鼠类啃食的鲜草达44亿公斤,相当于480万只羊的食草量。宁夏3900万亩草原97%出现退化和沙化。新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和虫、鼠害面积达3.2亿亩,占可有效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的44%;全区天然产草总量下降了3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