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财务管理 >> 企业融资 >> 资料信息

融资机制、融资体制与政策安排(ppt 49页)

所属分类:
企业融资
文件大小:
345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融资机制,融资体制,政策
融资机制、融资体制与政策安排(ppt 49页)内容简介

融资机制、融资体制与政策安排目录:
一、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过程中筹融资机制转换的历史逻辑
二、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困惑
三、直接融资:宏观、微观思路的缺陷
四、间接融资:体制内金融约束与体制外金融“边缘化”延伸的矛盾
五、金融政策安排反思
六、 证券市场发展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融资机制、融资体制与政策安排内容提要: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过程中筹融资机制转换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筹融资机制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一次发生在90年代。
1.第一次筹融资机制转换:国有企业融资的“财政依赖”向“银行依赖”的转换
我们大家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需求,都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只有少量补充流动资金从银行贷款。
但是,80年代后,随着两步“利改税”和财政“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行,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出现了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两个比重”的下降,预算内掌握的财力相对不断减少,预算外资金相对不断增加,使国家日益难以支撑国有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迫切要求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而此时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成立,以其高度的“衔接性”,自然地取代国家财政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实现了国有企业融资机制的第一次转换,即从融资的政府投资依赖转换为银行贷款依赖。
从1981年—1991年的10年间,国家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增长38.3%,而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增长了35.5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财政所占比重由1981年76.4%下降到1991年的10.9%,而银行融资所占比重则从23.6%上升到89.1%。
2.第二次筹融资机制转换:国有企业融资的“银行依赖”向“资本市场依赖”的转换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固有的体制、制度以及政策上的缺陷带来了大面积亏损,在国有专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上得到了全面的反映,而这时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化改革以及摆脱国有企业严重体制性资金依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于是,寻求国有企业融资新途径再次摆在了政府的面前。而此时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也再次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在银行间接融资之外的直接融资新出路。于是,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融资机制的转换,即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