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财富人生 >> 资料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讲义(doc 7页)

所属分类:
财富人生
文件大小:
65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讲义(doc 7页)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讲义内容提要:
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所谈的文化是狭义的,即哲学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叫价值取向,一个叫思维方式。我们谈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什么。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它极重向外的探寻,即重视对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问题的探寻。希伯来的文明,它把价值取向引往上面,即要对上帝进行关注,从而形成所谓敬畏感。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即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个起因。古希腊文明起因于希腊人对自然的惊奇感。希伯来的文明是基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而中华文明则是源于对忧患意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先贤们在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着、思考着用他们的大道和思想观念去改变天下,儒、墨、道、法和先秦诸子概莫能外。《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它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
用什么思想去体现社会人生呢?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道家谈“性命双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还指向人生。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佛教上讲明心见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许多前辈学者,讲中华文明是一种强调和谐关系的偶性文明。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它们的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明、偶性文明。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思维方式。
从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笼罩着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儒道佛三家笼罩文化世界。
那么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它的功能,或者说它的功用是怎样的呢?
我用“入世”、“有为”、“现实”六个字来概括儒家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