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激励与沟通 >> 资料信息

中外劝导艺术博观(pdf 50页)

所属分类:
激励与沟通
文件大小:
133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劝导艺术
中外劝导艺术博观(pdf 50页)内容简介

中外劝导艺术博观目录:
1态度与人
2主体的尴尬
3从需要的眼界看
4情之互动

 

中外劝导艺术博观内容提要: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
知识即善。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所以,知识愈多,便是
愈臻善境。
心愿是好的,然而,这位哲学家还是锗了。
问题出在哪里?
现代的大众传播研究中,有套著名的理论:
枪弹论。
枪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只要
像枪口对准靶子或者像针头扎准人体部位,便能够轻易地让对象接受所宣传的观点。
据说,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为之欣喜若狂,他甚至一再向收音机的生产厂家施加压力,要求降低售价,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够聆听“元首”的声音,为“元首”而献身。
然而,作恶多端的戈培尔也错了。
问题又出在哪里?
殊途同归,无论苏格拉底还是戈培尔,也无论是向善还是为恶,他们都错误理解了人们的劝导活动,在根本上则是把人看“扁”了。
什么是劝导?劝导就是有目的地促使对象形成或转变一定的态度观点或行为。什么又是态度,态度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结构。
态度的形成或改变自然与所获知的信息有关,然而,这种知识不是单纯从外面的世界移到脑子里,它是一种内化了的认知,换言之,它必须经过个体的主观评价。
所以,知道了善的知识,未必真心向善,如果他的内心是对善行否定的话。正如同精通法律的人未必是个守法的人。同样道理,假话恶言听多了,也未必相信它会成为真理,当然,这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评价。特定的认知未必导致相关的情感和意向,人们的心理结构本来就极其复杂。
首先,它已经是“社化”的结果,属于社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位著名华裔学者曾经用“孔融让梨”的故事问一些美国儿童,回答是:“孔融哥哥比他力气大”,“这只梨是坏的”,这就是不同的社会文化遗产,教给人们的评价标准不同。
再说一个故事。
在美国,有一次,警察追捕一名小偷。小偷躲进一个妓女的家里,警察也毫不客气地去搜捕出来捉拿归案。然而,法院审理时,却将那位小偷开释,反而指责警察行为违法,因为他们闯进妓女家展开搜捕时,并没有展示或办理必要的法律手续。因而,如此捉拿小偷的行为本身是违法的。当美国老师最初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许多中国学生感到不理解,他们显然支持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