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人力资源 >> 激励与沟通 >> 资料信息

中国民营企业批判(doc 5页)

所属分类:
激励与沟通
文件大小:
36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中国民营,民营企业批判
中国民营企业批判(doc 5页)内容简介

中国民营企业批判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民营企业的活力 
第二章 “草根”与“贵族”——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障碍 
第三章 企业与家族——民营企业家族管理的误区 
第四章 直觉与制度——民营企业运作的误区 
第五章 短视与投机——民营企业的战略匮乏症 
第六章 企业生命之根——民营企业虚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唯我独尊与以人为本——民营企业的人事陷阱 
第八章 职业经理人的困惑——民营企业的治理缺陷 
第九章 民营企业与中国社会传统 

 


中国民营企业批判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一亿多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5%左右,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是二分天下有其一 。譬如,最近就要动工兴建的宁波至上海的跨海大桥,70%以上的资金来自民营资本,几乎是民营资本投资所建。从就业规模上看,目前民营企业吸纳的劳动人口约占我国城镇总劳动力的65%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企业要改制,以后没有纯的国有企业了,都是股份制企业,它有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也有国家的股份,还有综合性的混合经济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经济未来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到5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珠海巨人集团、郑州亚细亚集团、广东中山爱多集团、广东顺德万家乐公司、广东太阳神集团、深圳银广厦集团、瀛海威集团、中式快餐店“红高粱”……,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空,万人翘首,最终却陨落天涯。每天都有无数民企开业,标志着创业者个人事业的开始,每天又有无数的民企倒闭,阖然而逝。中国的企业可真是江山易改,城头变幻。这让人万般感慨,一声叹息。
重庆某集团老总E君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要换在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含蓄的说明了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民营企业家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与素质起家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公有制企业占中国经济几乎是百分之百。全国经济很不景气,问题很多,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就国有企业本身来讲,大量企业都是亏损的,无法维持下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并从80年代开始进行渐进改革。首先是提倡个体经济的发展,后来慢慢允许私人办工厂。在这个背景下,早期中国私营企业主大多是社会边缘人士,即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层面的人士,包括劳改劳教释放人员、返城无业知青、个体户、农民、城镇无业人员、被国营企业开除或辞退人员。他们所受教育有限、层次不高,往往从个体户开始,凭着一股草莽英雄的勇气在商海中冲撞,一不小心就发了财,成了民营企业家。
上世纪1987~ 1988年的价格双轨制,差价总额达到几百亿元,大部分差价都落入了民企老板与少数政府官员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原材料投机生意中,很多人靠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手段赚取市场差价而起家;1992~1993年的房地产开发热,大片土地转手之间就赚得几十万、上百万元;90年代中期的炒股热,一些胆大者低价购进大量股票,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过去在党、政、军、事业单位掌握一定权力,或者在国企、民营企业当经理人期间聚拢了大量资源的人,在机会适当的时候,跣足下海,开公司办企业,实际是将过去的权力和市场关系变现,将无形资源变现为有形的货币。一小批特权者变着法侵吞国家财产发了大财。这是一种公然破坏市场经济环境,人为制造市场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由于各种原因,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是中国数量最大的一拨创业者,做的也是小打小闹的小生意。这一类型的小老板,占中国创业者总数的90%以上。其中许多人是被逼上梁山,为了谋生混口饭吃。这批人中极少数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家的人数极少,因为现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像20多年前,像刘永好兄弟、鲁冠球、南存辉他们创业的时候,经济短缺,机制混乱,机遇遍地。如今,多的是每天一睁眼就满世界找钱的主儿,少的是赚钱的机会,用句俗话来说,就是僧多粥少,仅仅想依靠机遇与个人能力来成就大业,早已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一批企业主并不一定是整个社会中的最优秀的一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面对,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普遍偏低。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编写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对民营企业主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企业主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8.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女性企业主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这表明,民营企业家的主体部分的学历还是普遍偏低。由于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出身于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局限在他出身背景的圈子里。个体户的所有活动都不需要正规企业的那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农民的生产活动多数是小农经济形态,独家独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与外界的协调和配合很少,并不需要什么组织运作,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城镇无业人员是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是城市社会中低层中的低层,完全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来生存。所以,民营企业家从创业开始就不具备现代企业家精神。当企业规模扩大、运作环节复杂之后,他们所创办的现代公司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或市侩式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民营企业发展成规模型企业也不过10年左右,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形态尚未形成稳定而成熟的运作模式,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一切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很多人都说西方管理方法不适合应用于中国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中国民营企业与种种发达先进而成熟的西方管理文化与技术相去甚远,民营企业远远没有达到应用现代西方管理的境界。仅仅走了20年道路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与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磨练的西方企业家相比,不过像小孩一样幼稚。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民营企业还没有跨越西方百年前的泰罗制时代,甚至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最低级的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