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企业管理 >> 发展战略 >> 资料信息

除颤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历史发展概述(PPT 25页)

所属分类:
发展战略
文件大小:
928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基本原理,结构性,历史发展,发展概述
除颤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历史发展概述(PPT 25页)内容简介
除颤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历史发展
除颤的基本原理
除颤是指通过一定能量的电击方法
使所有心肌细胞在同一时间除极,然后同时复极
窦房结产生的自律性最高,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
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VF)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过程
1933年,人们采用交流电对犬实施了电除颤治疗并取得成功
1947年,Beck在心脏手术中首次应用电极直接电刺激心脏,成功地消除室颤
1956年,Zoll公司应用高压电容储能,瞬间放电,达到消除室颤的目的
1962年,直流电除颤器正式面世
80年代初半自动除颤器开始应用
90年代ICD成功应用到临床
现代除颤
现代除颤器体积小、重量轻、
携带方便、适用于多种工作环境
在功能上,可连续监测ECG信号
有些除颤器具备自动检测VT/VF的功能
自动识别可电击/不可电击心率
具备了同步和非同步功能
可进行体内、体外两种方式的电除颤
智能化:手动、半自动、自动/半自动除颤
单一单相波能量除颤,单相和双相波能量除颤。
双相波能量除颤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单相波能量除颤
除颤器的基本结构
除颤器基本框图
除颤监护仪的分类
电极位置
电极放电时间
同步型除颤器
用于除心室颤动和扑动以外的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
如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等。
除颤脉冲与患者自身的R波同步。
利用电子控制电路,用R波控制除颤脉冲的发放,
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的下降沿,而不会落在易激期,从而避免心室纤颤。
进行同步除颤时,心电监护仪上每检测到一个R波,
屏幕上都会出现同步标识,充电完成后实施放电时,只有出现R波才会有放电脉冲。
非同步型除颤器
适用于心室颤动和扑动(因为没有振幅足够高、斜率足够大的R波)。
除颤时与患者自身的R波不同步,放电脉冲的时间由操作者决定。
除颤的波形
除颤的关键因素是电流的大小
能量的大小决定电流的大小
电流也是造成心肌损伤的主要因素
除颤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发和研制低能量、
高成功率和低心肌损伤特性的除颤器
单相波和双相波
单相衰减正弦波
最经典的、最常见的单相除颤技术
电流峰值较大,心肌功能损伤比较严重
对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整功能,
对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效果不理想
对房颤的转复能力较差
低能量双相切角指数波
增加电流的均值,提高了除颤的成功率
电流峰值减少,降低了心肌功能损害的程度
..............................
除颤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历史发展概述(PPT 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