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行业分类 >> 文体教育 >> 资料信息

谈鲁迅与名家的讽刺艺术教学(doc 8页)

所属分类:
文体教育
文件大小:
109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艺术,教学
谈鲁迅与名家的讽刺艺术教学(doc 8页)内容简介

谈鲁迅与名家的讽刺艺术教学内容提要:
一篇作品的中心思想开掘得深刻,固然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能力,但也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有密切的关系。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巴尔扎克的《守财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等中外名著,其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异曲同工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塑造了千姿百态、形神俱备的艺术形象,甚至在当前的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艺术,其主要手法也是运用了幽默讽刺。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有机地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是极有益处的。
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教学过程可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目的态度。
作品中作者对于反动势力,对于生活中的丑恶现象,通过讽刺,是为了给予彻底的揭露和坚决的否定;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通过讽刺,则是为了给予热情的帮助、诚恳的批评。鲁迅是一位伟大的讽刺艺术家,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典范。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鲜明的强烈的爱憎,尖锐地讽刺了凶恶卑鄙的赵太爷、钱太爷,猛烈地抨击了横行霸道的丁举人,也辛辣地嘲讽了愚昧无知、盲目自大,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阿Q和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自甘堕落的孔乙己。但是,作者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阶级的人物的讽刺,显然是抱着不同的目的和态度:对于赵太爷、丁举人等人物完全出于鄙视、憎恶,给予彻底的否定、无情的鞭挞,促使其灭亡;而对于阿Q和孔乙己的讽刺,作者是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出发的,对其弱点进行有力的批判、否定,期待像阿Q、孔乙己这样的人,或具有他们这样弱点的人觉悟,激发人们仇恨封建制度。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求异的方法注重分析作者对讽刺对象的目的和态度,否则便会眉毛胡子一起抓,偏离或误解作品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其次,要理解讽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真实性。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且介亭杂文二集》)作品中对事物的讽刺性描写,必须具有真实性,这是讽刺艺术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好像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其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守财奴》中作者对葛朗台的讽刺性描写就是如此。对葛朗台从爱财——抢夺梳妆盒、骗财——诱骗继承权、守财——看守密室、到临终嘱咐等一系列的情节描写,都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爱财如命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投机商的丑恶灵魂,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所以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讽刺性的描写,不仅必须具有生活的真实,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还必须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才具有典型意义。中外名家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情节,仿佛在浩瀚的沙石中淘出金子似的。例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顽固保守,害怕一切新生事物,仇视任何改革,他的种种滑稽可笑又令人憎恶的言行,不管是在外国还是中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但又不可能集中发生在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人身上。而作者却在平凡普通的千遍万遍地出现的生活现象中,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样便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