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行业分类 >> 文体教育 >> 资料信息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doc 10页)

所属分类:
文体教育
文件大小:
337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高三语文,语文教学,教学质量,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doc 10页)内容简介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内容提要:
曹操“七十二疑冢”考
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骐驎埋没几春秋。”按王安石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埋没”、“骐麟”等词语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又有了三种新的说法:一种是曹操疑冢被发掘说,第二种是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说,第三种则是曹操冢在许城河下说。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曹操本人生前曾经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这些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驼乡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和刘心长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今天的考古发掘,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出现和流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历经多少沧桑,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面目直到现代才得以恢复。唐朝以前,人们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并不低。名士许劭虽目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奸雄与奸贼毕竟存在很大不同。从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渐趋负面。如宋代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卷27《魏志》里指曹操为“奸贼不仁”,在宋元士大夫们的鼓吹之下,曹操奸雄的形象不仅最终定型,而且越来越深入民问,成为普通大众对曹操的刻板印象。曹操在宋元士人精英和普通民众中奸贼形象的确立,是中国儒家政治伦理道德趋向的产物。
就历史背景来看,曹操被塑造成奸臣形象与宋元以降的国势盛衰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两宋直至明清,大臣篡位之事虽未出现,但柄权弄奸,媚事敌国的权臣却并不鲜见,在民族战争频发,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的背景下,夷夏之辨的观念空前强化。曹操在这一时期被冠以奸臣的帽子,遭到世人唾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产生,也与曹操在历史上公然盗坟掘墓的劣迹有直接联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3月2日)(有删节)
1.对“七十二疑冢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十二疑冢说”在唐之前并未产生,它源于宋,广为流传于元、明、清。
B.“七十二疑冢说”,并不见于史籍,多是后人附会,缺乏确凿的史实根据。
C.王安石在诗歌中明确指出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这是关于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
D.“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有了新内容,认为曹操墓藏在水下就有两种说法。
2.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待曹操及其行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渐趋负面,宋元时期确立了曹操奸贼的形象。
B.在历史上,曹操或“能臣”或“奸贼”,褒贬不一,他成了最受争议的人物。
C.曹操在历史上公然盗坟掘墓,这与“七十二疑冢说”的出现和流传有重要关联。
D.曹操被冠以奸臣的帽子,遭到世人唾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合乎情理的。
3.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正面形象直到现代才得以恢复,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B.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今天的考古发掘,均证实了“七十二疑冢说”并非毫无根据。
C.曹操成为公认的“奸贼”形象,与宋元以降的国势盛衰的时代密切相关。
D.对曹操的负面评价,源于士大夫,逐渐走向民间,最终成为“刻板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