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财务管理 >> 股票证券 >> 资料信息

某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doc 16页)

所属分类:
股票证券
文件大小:
117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银行,债券市场,scp分析
某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doc 16页)内容简介

某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目录:
一、引言
二、市场结构
三、市场行为分析
四、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五、结论和建议


某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内容提要:
 第一,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部分,而过半的国债和所有的政策性金融债都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2001-2002年银行间市场国债发行量分别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量的68.87%、66.19%。

  第二,银行间市场的存在,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操作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它的基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和1996年总结中国货币政策十条经验时,预计要花10年时间才能建立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戴根有,2002),而现在中央银行每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一次公开市场操作,提高了对货币政策的微观调控能力。但是,由于债券市场的分割,银行间市场成员目前仍是清一色的金融机构,缺乏实体经济部门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

  2.银行间市场内部效率:

  第一,银行间市场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资产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很大方便。现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债券比重不断上升,相对于高风险的贷款资产,利率合适的债券资产是很安全的。通过债券回购,提高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同时回购交易也大大弥补了同业拆借市场的不足。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凡是有大的资金进出,没有一个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都是通过回购市场解决。在1985年商业银行要确保支付不出问题,备付金率一般要达到5-7%。现在有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支持后,商业银行备付金率可以降低到3%左右(戴根有,2002)。

  第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提供基准利率做出了贡献,但是未能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线产生机制。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利率,无论是发行利率还是二级市场交易利率都已实现了市场化。最近几年债券市场利率已开始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存在的分割问题,造成同类券种存在一定的差价,影响了市场定价的有效性。两个市场如果没有有效联通,则不可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有力的实证说明就是债券市场尚未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中国的收益率曲线呈到U型,长期债券存在利率风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商业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债券投资成为资金的一个主要流向,出现了“长债短炒”现象。2002年30年期国债(02国债5)竟然出现了2.90%的超低发行利率,而同期剩余期限10年左右的债券市场利率大多在2.70%左右。如果将来出现通货膨胀,导致利率上升,持有长期债券必然出现亏损。若这种情况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之后出现,而那时又是中外资银行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资产负债表突然出现一块亏损的资产,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缺陷,不仅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增加了市场成员的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扩大市场主体范围,积极培育做市商制度等措施,努力改善市场的流动性。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开始逐步上升。特别是在2002年2月份降息之后;成交量迅速扩大。2002年6月市场成交量达到728.80亿元,是2001年6月份的124倍,市场流动性显著增强。但是随着2002年7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引导市场利率上行,现券成交量迅速回落,2002年7月份成交量较6月份急剧缩减了46.57%,8月份又较7月份缩减了46.42%。短短两个月内,市场流动性几乎丧失殆尽,说明市场制度本身存在深层次的流动性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就进一步完善促进市场发展,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进一步放开进入限制,广泛吸纳各类投资者进场交易,丰富市场产品和投资工具,完善市场交易结算规则,从而在价格发现、基准利率、货币政策传导等各方面提高效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逐步把银行间债券市场建设成多层次、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促进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相互渗透和联结。

  债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尤其是国债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效率,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举足轻重。债券市场价格信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样性的市场主体对定价过程的参与程度。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主导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所包含的信息显然是不完全或不完整的。如果非金融机构能够全面进入银行间市场,通过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以及交易过程中的博弈,势必提高债券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同时央行通过公开操作,也能更有效地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实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目标。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债券市场应由功能不同的市场构成,场外市场是主体,场内市场是补充。目前,中国银行间市场更具有场外市场的特征,在实现银行柜台交易和代理企业结算以后,就同时具有了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特征,通过扩大银行间市场成员,尤其是广泛吸纳非金融机构成员,通过交易主体的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实现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投资者的同一性,从而促进两个市场的统一。

  2.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通过完善商业银行债券代理人制度,在发展中逐步建立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双向报价,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形成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现在确定的双边报价商制度,虽已具备做市商的雏形,但是对市场的影响力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3.加快银行间市场的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推出统一的标准券计算办法,帮助市场成员控制信用风险。由于市场成员之间授信不足,主要资金交易是通过债券回购,而不是通过信用拆借完成。例如,2002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回购交易量为43618.12亿元,但信用拆借却仅为4830.32亿元,几乎只有回购交易量的1/10。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市场资信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不同类别的成员间信用差别较大。在对手方信用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不同类别的成员之间只能依靠封闭式回购交易进行短期融资。因此,加快建立银行间市场的资信评级制度,为交易成员提供一个可以依赖的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提高信用拆借交易量的比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券市场的流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