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企业管理 >> 策划方案 >> 资料信息

西方策划学的理论体系(doc 49)

所属分类:
策划方案
文件大小:
591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西方,策划学,理论体系
西方策划学的理论体系(doc 49)内容简介
本章重点介绍关于策划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着重选取了政治、军事、文化、心理、行为五个独立的方面对策划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当然,策划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所囊括的内容远非本书所涉及的这五个方面,希望我们在这里所做出的能会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广大的读者在阅读后不仅可以掌握这几方面,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策划实践之中。www.cnshu.cn中国最庞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一节 理论概述在西方策划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策划所面向的范围和角度不同,以及现代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对策划理论的渗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策划理论。我们可以将策划的理论做以下的分类。     一、政策策划理论    政策策划也称作综合策划,主要指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制定战略性、全局性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设计大型工程等类项目时,提供可行性方案或论证的策划服务。就学科类型而言,它是一种综合学科性的策划。政策策划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因此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策划学科,这主要有政治策划学、军事策划学等。     二、经济策划理论。    经济策划主要为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经济发展方案、规划提供策划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的条件下,经济策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之相适应的关于企业策划学、营销策划学、经济管理策划学等策划理论应运而生。     三、文化策划理论    文化策划是在社会文化领域,针对有关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所采取的策划行为。它的理论包括一般文化策划学和具体文化策划学,其中一般文化策划学主要介绍有关于文化策划的总体理论,总的原则和方法,而具体文化策划学则是针对社会的相对微观的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策划,如影视策划、图书策划、体育策划、新闻策划等。     四、科技与工程策划理论。     这类策划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技术改革与创新、新产品开发、工程建设论证等服务。它的理论体系包括科技策划、工程策划、产品策划等等。     五、科学策划理论。     这里的科学策划体系指的是利用和依靠当代的先进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们一般依托于一门成熟的理论,并将该理论的范畴、概念、研究方法、成果等运用到策划中,形成独特的策划理论体系。它们一般不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只是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上给人以指导。如心理策划法、行为策划法等等。     第二节 政治策划学     政治策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只有在实践中掌握了这门科学并正确运用这种艺术,才能使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优势地位。研究政治策划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更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一、政治策划的内涵     政治策划由政治战略策划和政治策略策划两部分组成。要了解政治策划,首先要知道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的含义。“战略”一词,原是军事学中的术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战略”一词也被引入社会的其它领域,于是产生了经济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战略理论用于政治学方面就是政治战略。所谓政治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政党、政治集团或联盟在一定历史时期制订的全局性的政治活动的纲领和目标及其主要力量的总体部署”。策略从属于战略,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为了争取实现某个战略目标的形式、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是完成某一时期战略任务的具体行动路线。政治学理论中涉及的策略是指政治策略,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战略而采取的政治斗争形式、方式、手段和步骤。     二、政治策划的特点     政治策划是远景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它的这三个特点表现在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的统一关系上。1、远景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统一。政治战略立足于未来,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总的行动指导方针。政治策略则着眼于当前,是为短期发展而制订的方针、计划、行动指南以及所采取的具体的斗争形式、组织形式。政治战略为政治策略提供原则和方向上的指导;政治策略是政治战略的实际实现手段。2、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政治战略立足于宏观方面,是某一历史时期内总体的指导思想,以取得全局胜利为目标;政治策略则着眼于微观方面,以取得某一局部的成功或胜利为目标。政治策略是政治战略的一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政治战略则通过政治策略逐步实现或完成3、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政治战略是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的整体发展的目标,在政治目标达到之前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经常变化。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稳定,它一方面表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总体上不变化,但超出了这个历史时期或完成了某一战略目标之后,就要变化和调整,进行战略转移。还表现为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对局部战略作相应的调整,以不断适应随时发展变化的新情况。      三、政治策划的作用     政治策划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它是政治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所谓政治斗争主要是指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及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之间围绕政权而发生的冲突。要想在这样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进行正确的政治策划是非常关键的。2、它是政治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所谓政治发展,是指落后的政治系统向先进的政治系统进化的过程,也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过程中在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变化。政治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迟或早,或快或慢都要开始政治民主化,增加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但是,为了使这种政治发展能顺利进行,就需要进行正确的政治策划。比如,古希腊政治改革家伯里克利倡导的各级官吏职位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享有平等自由,一切权利归于公民陪审法庭的政治战略,促进了“雅典的黄金时代”的形成。      四、如何进行政治策划     因为政治策划是由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两方面组成,所以要进行正确的政治策划,必须做到制定好合理、有效的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1、政治战略的制定政治战略的制定是有关总体的奋斗目标、总体规划和全局性指导思想的策划活动,并具有宏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制定政治战略必须依据对历史的总结,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1)总结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制定新时期的政治战略。人类社会是持续发展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持续的过程。所以,政治战略也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就是要充分地借鉴、利用以往政治战略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其失误的覆辙。(2)分析现状。分析现状就是要充分了解清楚现实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和关键,有针对性地制定政治战略,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具体说,首先要分析制定和实施政治战略所处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两个方面。国际政治环境可谓“世情”,包括时代的特点,世界政治格局,本国与其它国家、政治组织的政治关系等等。明确所处时代的特点,是制定政治战略的重要前提。只有针对时代特点制定的政治战略,才能使政治策划顺应历史潮流而有效的发挥作用。     正确分析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制定政治战略的又一重要前提。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时期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也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只有针对这种政治力量结构状态或对比状态制定的政治战略,才能有的放矢,适应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正确认识本国与其它国家、政治组织的政治关系的现状,也是制定政治战略的重要前提。由于各国实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不同,国家间的政治关系非常复杂,如何认识和处理同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关系,对政治战略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政治环境是国情的一部分,包括各阶级、政党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力量对比状况。这种政治经济状况集中地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并且直接决定着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动向。因此,制订政治战略时,必须分析研究各种政治力量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搞清楚它们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它们目前动向和长远的发展趋势,认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盟友还是斗争的对象)。这些是制定政治战略的重要基础。(3)预测未来。预测未来是为了正确认清形势,深刻地洞察未来社会的需求,客观地估计各阶级、各政党和各政治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充分地估计可能对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在这样基础之上制定出来的政治战略,才能确保政治策划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进行政治战略的制定时除了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详细研究现实和科学地预测未来之外,还应当注意把政治战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正确地处理好不同阶层的政治战略的衔接问题和战略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问题。2、政治策略的制定政治策略从属于政治战略,具有暂时性和局部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制定一方面要符合政治战略的制定原则,服从总体战略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仅要按照政治战略的总体目标,而且要根据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斗争形式、组织形式,适时地配置自己政治力量。(2)要善于捕捉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把握时机以确保取得具有战略意义的局部性成功和胜利。(3)要根据不同时期或阶段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灵活机动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式。上面虽然分别地介绍了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的制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定政治战略和制定政治策略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它们同属于政治策划的全过程。在制定政治战略的同时,往往也要制定出实现它的手段,即政治策略;而制订什么样的政治策略,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制定的需要。     五、政治策划的原则     为了保证政治策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取得预期的收效,在进行政治策划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要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力量对比关系,现在,国际和国内的政治斗争的最终结局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力量的对比。一般而论,获得胜利的政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在力量对比上一定要占有优势或处于绝对的优势。因此,政治策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正确地配置政治力量,改变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争取在这方面取得明显的优势。2、要坚持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的统一。所谓敢于斗争,就是指在进行政治策划时,要有气魄和胆量,毫不畏惧的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各种对手(包括非常强大的对手)和政治发展中的一切困难。同时,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演变的现实过程。所以,光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政治策划的如何实现问题,也就是要善于斗争。所谓善于斗争,就是重视具体政治斗争的对象、环境和政治发展的现状,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指导政治斗争取得胜利和使政治发展顺利进行。3、要坚持当前目标同远景规划的统一将当前目标与远景规划结合起来是进行政治策划的重要原则。它体现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在介绍政治策划的特点时已作说明,因此不再赘述。4、要适时进行战略转移影响政治战略形成的各种因素如国际政治环境因素、国内政治环境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同一种政治战略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要相应地做短期或局部的调整,形成不同的战略重点,以符合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变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政治战略虽然要有长远性和稳定性,但绝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如果某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已经完成,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或者是国际政治环境或国内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世界出现新的政治格局、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或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适时实行政治战略调整或转移。严格地说,政治战略调整和政治战略转移还不一样。政治战略调整一般是对实施过程中的政治战略的改进、充实和完善,是一个比较稳定、循序渐进的过程。战略转移则是一种政治战略向另一种政治战略的过渡,其方式有渐变和突变两种。渐变指政治战略过渡过程中呈现出平稳的状态;突变指这种过渡呈现出的不平稳状态。是否实行战略转移,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实现政治战略转移,通常取决于国际和国内各种政治因素的变化的具体情况。5、要善于把握政治策略的灵活性与政治战略相比,政治策略因其自身的短期性、微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非常灵活。所谓政治策略灵活性,就是指在坚持总体政治战略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具体战略目标,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政治斗争的方法和手段,采取适当的处置方法进行随机应变。政治策略的灵活性的具体要求是:(1)在坚持政治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要善于掌握一切政治斗争手段和一切政治发展途径。(2)要善于根据政治战略任务的要求和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巧妙地把各种斗争形式、手段和发展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配合使用。(3)要善于在政治力量对比于我不利和政治发展遇到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能够把政治战略目标的坚定性同政治策略上必要的妥协和让步结合起来。6、要善于使用政治妥协善于妥协是进行政治策划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国际的政治斗争中,妥协是经常发生的。正像不会讨价还价的商人不是精明的商人一样,不会妥协的政治家不是真正的成熟的政治家,妥协是政治家必须掌握的政治策划手段之一。所谓政治妥协,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在发生冲突或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寻求达成一定协议的过程中,一方向另一方或双方彼此之间所作的让步;还指在政治发展过程受阻时,迂回甚至暂时地退却,以图再进的做法。政治妥协的形式是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的妥协叫做以退为进的妥协。第二类是共退共进的妥协。     但是,不论是哪种妥协,都只能是在某些局部问题上作的暂时让步或暂时退却,而不是在所有问题 上,特别是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的全面让步或退却。如果出于胆怯,放弃政治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原则,那就不是妥协而是投降了。不仅如此,政治妥协还是不稳定的,一旦政治形势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妥协就要为斗争、退却就要为进攻所取代。      第三节 军事策划学      军事策划是一种特殊策划,本节只做简略介绍。     一、军事策划的含义军事上的策划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军事目的,特别是关于作战的目的、方式、时机的选择,依据各种条件而进行的一些思维策划活动。军事或作战问题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生死存亡,是必须要加以认真考察研究的。因此,科学地进行策划,是军事将领和军事指挥员以及军事决策机关最重要的工作和活动,是军事指挥工作的核心所在。在军事或战争领域,胜负固然取决于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力量对比、国际环境等种种条件,然而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主观的努力之中,首要的就是对战争或作战的正确指导,也就是进行正确的军事策划。军事策划的目的就是力争主动,避免被动,随时保持军队行动的自由。军事策划是战争中运用谋略和进行作战指导的艺术。简单地说是为作战寻求最佳方案的运筹规划活动。军事策划在军事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观世界的军事史,可以说没有一场战争是不用军事策划的战争。二、军事策划的内容     军事策划的内容包括动态的七个方面1、形势分析进行军事策划时必须全方位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形势分析中要兼顾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不可偏向一端。2、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战略目标是进行军事策划的前提。目标确定了,才能研究军事实力和军事战略方针问题。目标分为大目标和小目标,大目标即国家目标,小目标是军事目标。国家目标是国家在政策上所指向和精力上所应从事的基本目标,而军事目标则是通过军事行动和利用各种军事实力来完成的特定使命或任务。国家目标和军事目标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国家目标就是战争的政治目标,而军事目标则是达到政治目标的手段。国家目标是军事战略最终实现的目标,而军事目标则是军事战略直接实现的目标。3、选择对象在确定了战略对象之后,就要确定打击和联合的对象。打击对象不可过多,在一个时期内最好只有一个,否则就会陷入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联合的对象应该广泛,应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联合起来,即使不能联合,也要促使其中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壮大自己.从而保证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象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国际形势的变化经常变动的。所以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对于打击和联合的对象,要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变化随时调整。4、组织力量军事实力是制定军事战略的基础,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所以,在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就要组织实现这个目标的力量。战略目标不能超出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力量也要适应目标的需要。在研究力量时,既要考虑现实的力量,又要考虑潜在的力量;既要考虑本国的力量,又要考虑盟国可以调用的力量;既要考虑数量,又要考虑质量;既要考虑物质方面,又要考虑精神方面。力量的规模要与达成目标的需要相适应,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5、力量的部署有了实现战略目标的足够的力量,还要把这些力量合理地部署到需要的地方。力量的部署随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和作战对象而定。力量部署的重点是国家主要利益、主要战略目标和主要作战对象所在之处。6、力量的使用力量的使用分平时和战时两种情况。在平时,军事力量主要是作为政治外交斗争的工具,起讹诈和威慑的作用,当然也包括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的军事行动;作战时,军事力量的任务就是获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在这里谈的力量的使用,主要是后者。也就是要研究打什么仗和如何打仗的问题。7、使用武力的时机就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情况下使用武力。这可分两种情况:一是被动的,即预测假想敌人可能对己发动战争的时间,自己不得不作出反应;二是主动的,即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决定在什么时间对敌发动战争。三、军事策划的特征军事策划除了完全具备一般策划的特征之外,更由于军事领域自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1、强烈的对抗性2、隐蔽性.3、偶然多变性4、时间上的紧迫性5、军事策划的权威性四、军事策划的原则进行军事问题的策划时,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系统原则军队的作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军事策划的目的在于使军队这个作战系统更好的运作。所以在进行军事策划时要以系统原则为指导,进行整体,有层次的动态策划。军事策划者只有掌握了系统原则,才能站到较高的层次上,时时处处从全局着眼来分析、思考与处理问题,也就是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超脱局部的、个别的情况与条件,全面地策划军事与作战问题。2、目标原则策划者首先和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目标的选择。只有准确选择军事上的目标,系统的运作才能有所遵循。确定军队的作战目标,主要的依据有:(1)是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2)上级的手段往往就是下级的目标。(3)要从各种的效率指标中加以分析研究,找出最能反映行动目的的那个效率指标。3、优选原则策划的过程,不仅仅是决定一个行动方案,更重要的是要产生与形成一个经过优选了的行动方案。第一,军事策划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正是由于受到种种约束,才需要策划,才需要选择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它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一方面是客观上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的某些要求。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片面地追求主观需要的满足,必然脱离实际,而使指标过高的目标无法实现;消极地只在可能的条件下行动,则是不求进取、保守主义的行为,会贻误战机,丧失优势。所以要在可能的条件之下,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优选的目的与意义所在。第二,对于优选,不能仅仅理解为是选择如何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优选必须贯彻于策划活动的始终。也就是说,通过优选,可以回过头来重新确定目标。当通过分析种种约束条件,发现指标过高或目标确定得不准确之后,就应该重新通盘地考虑整个的行动计划。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力求用数量形式,描述并揭示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关系对整体功能影响程度的,所以说定量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策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 在强调运用定量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作用。因为军事上的定性分析,许多是从以往行动中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也是十分宝贵和具有使用价值的。五、军事策划者的能力要求军事策划是由各级军事指挥员进行的。由于其策划领域的特殊性,对于军事策划者提出了特殊的能力要求。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一个合格的军事策划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条件:1、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一,军队策划人员必须精深军事学知识。第二,要了解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第三,要系统掌握军事数学、军事系统工程、军事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二、高智力水平这要求军事策划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要足智多谋。三、良好的心理机制军事策划工作紧张、艰苦、危险、激烈,军事指挥员在指挥任务时,心里负荷大,所以,对于指挥员的心里素质要求能够沉着,果断,坚定,理智,慎终。四、强健的体魄指要有强健的体格与充沛的精力。弱不禁风的体质根本不是一个军人的要求,更别说是军事策划者了,它只会成为战争中的无谓的牺牲品;精力不济则会导致不能胜任紧张、复杂的军事指挥工作。同时,一个合格的军事策划者好还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体魄才能有助于人的能力的发挥,特别是在紧张、艰苦、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胜任繁重的指挥工作。第四节 文化策划学一、文化策划学的内涵和基本要素所谓文化策划,就是指策划主体(策划人或策划组织)通过对一定文化环境的调查和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有关文化资料及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地推动文化活动的进程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且提前判断文化活动开展的顺利程度及其效果,具有一定功利性质的行为。二、文化策划的基本要素文化策划的基本要素包含进行策划行为的主体、策划行为所指向的客体以及策划所面临的环境等。1、文化策划的主体文化策划的主体,我们又称之为策划者,是指策划活动的执行人。文化策划的主体按主体构成的层次性划分,可分为国家的策划机构、策划公司与团体、文化主管机构、文化商业机构、个人策划者等等。2、文化策划的客体文化策划的客体,我们又称之为受策划者,是指策划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文化策划的客体分为自然界的事物和社会中的事物及思想两大类,它既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也可以是主观精神世界。但不能说一切事物都是文化策划的客体,文化策划的客体必须具有相关性、对象性。事物经过策划主体改造时,才能成为策划客体,因此说脱离主体的客体是不存在的。现阶段,文化策划一般研究企业文化策划、影视策划、图书策划等。3、文化策划的环境文化策划的环境也是文化策划的外部条件,是文化策划运行的土壤。策划主体与策划客体的结合只是形成了策划的内部结构。策划要想得以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离开了策划的环境就无法进行策划活动。有利的策划环境可以对策划活动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是推动策划活动顺利实现的外部因素。策划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理位置、气候、交通状况、资源等条件;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群体活动空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策划的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研究文化策划学不能将这三者割裂。因为缺少其中任何一项要素,文化策划活动都将不复存在。任何一项优秀的文化策划都是主体、客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体。三、文化策划的特征1、文化策划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策划必须入乡随俗,洞察其地域性的特点,将策划与该时该地的特有文化结合起来。2、文化策划的功利性功利性是文化策划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它是指策划能给委托人带来的经济上的满足或愉悦、获得实际的利益或良好的社会效益。3、文化策划的时效性文化策划的时效性集中体现在各个企业或组织在进行文化策划时的种种适时行为。比如说企业以节日为契机的产品促销行为。这种节日商品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文化理念、文化信仰和文化氛围的结合体。企业或组织向消费者输出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获得的不仅是使用价值的满足,而且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摄取,从而使企业文化感染消费者,激起他们的消费动机,来引导消费本企业(或组织)的文化,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文化策划的时效性为前提的,离开了它,策划便是无的放矢,不会带来效益。4、文化策划的超前性文化策划的超前性是指进行具体的文化策划活动之前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文化策划与其它策划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文化的寓意深长悠远的。文化策划活动之前深入调查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避免在策划活动中犯低级的原则错误。对文化环境、文化寓意、文化产品、竞争手段、消费者心理等因素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调查是文化策划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5、文化策划的社会性文化的发展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策划活动则体现了社会化的趋势。只有迎合社会化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诉求目标。文化策划实践中,经常会看见商业组织通过赞助体育比赛,援助受灾地区,捐助公益事业等方式构筑策划主题,塑造实体的社会形象,所以说社会性是文化策划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特征,任何的策划活动都应该满足全体或部分公众的社会性要求或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四、文化策划的作用从卢浮宫到金字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凝结着人类文化策划的智慧结晶。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任何一个文化项目的成功都与创造相联而创造就是策划,策划体现着创造行为。创造社会文化,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说,文化策划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文化策划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体上讲,文化策划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策划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以文化为纽带,达到策划者的预期目的。在策划目的达到的同时大大弘扬了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策划活动,可以使文化事业自身得到推动和发展。成功的文化策划活动,可以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促使文化事业不断地自我完善。2、文化策划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当代产业社会,文化无孔不入,可以说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即使是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生产、运输、销售、分配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各种文化因素。它们的功能的发挥发挥都是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的。文化渗透于整个经济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润滑剂。同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复兴一种文化,往往表现为复兴一种民族的价值观;然后,经济发展的指向也就被确定。3、文化策划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进行企业文化策划是文化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化策划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财力、物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智力和脑力的竞争,也就是关于人和管理的竞争,一种企业精神的竞争。进行企业文化策划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可以扩大对外竞争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企业要想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实力,要想让其生产的产品能够抢占世界市场,不仅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更要拥有一种先进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而这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又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中的企业而言,企业的文化策划已成为企业的经营之魂、管理之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文化策划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现代社会中,文化策划已经成为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一种文化要想为其它地域的人所接受或认同必须经过文化的传播。文化策划在这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传播有时表现为直接性的传播,如文化团体的对外演出与交流活动、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图书等)的引进;有时也可通过其它的形式间接传播,这种传播一般以一定的商业背景为依托,如麦当劳、肯得基就体现着一种高效率生活、工作环境下的饮食文化。5、文化策划是进行政治策划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的政治斗争中,攻心战是较多采取的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一种文化的渗透与侵入,在对手的心灵深处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或承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让对手在心理上向自己投降。所以,在政治策划中一般都包含有文化策划的内容,而文化策划也就成为政治家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四、文化策划的原则1、高品位原则文化的品位是指文化活动中有用元素,即有利于文化精神传播、社会进步、经济效益获取的因素含量的百分比,这些元素的含量越大,文化活动的品位就越高。运用高品位原则,首先要了解策划对象和策划目标的文化需求。策划对象的愿望及要求限制了策划活动的施行。策划对象的素质,是策划活动开展的基础。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文化要求,采取不同的对策,使其愿望要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使高品位得以体现。其次,要求策划者,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会取得高品位的效果。最后,这种观念要深人人心。取得包括策划者、具体实施者以及大众的认同。只有观念上得到重视,才能更为彻底地施行和收到良好的效果。2、情感原则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状态,人总是对那些符合或满足自身需要的东西产生积极的、肯定的、喜爱和接近的情感倾向,而对那些与自身需要无关或相抵触的则报之消极、否定、厌恶和疏远的态度或情绪体验。因此,人们面临外部的各种各样的刺激或信息时,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程度来采取对它的不同态度。所以在进行策划时,加强情感沟通,激发主体——人的积极、肯定、喜爱和接近的正向情感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达爱心,引发共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文化策划中,共同的情感体验,使人们产生共鸣,使策划活动取得成功。3、大众化原则这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策划的大众化原则与高品位原则并不矛盾。可能咋一看来,二者似乎对立,但在实际的策划活动中,大众化原则与高品位原则也是相融的,需要综合运用的。大众化,并不等于落于俗套,不堪入目,它最本质的内容是服务于人,使人们喜闻乐见。文化策划的对象,不管是人,是事,还是物,其最终要通过人起作用。只有人懂得、了解,能产生共鸣,才会发生强烈作用,实现策划的目标。4、一炮走红原则这是针对不知名的个人或组织采取的。机会等不来,是要自己主动的创造和利用机会的。如果发现有“暴发”的机会,就需要积极的利用。当然,这需要个人或组织在这方面一定的积累。5、先期造势原则人们对事物总有一种期待心理,利用这种心理大量作宣传,会让人感到迫不及待,等事物发展开始后,人们对事物的发展的关注是无限的。这种策略对新片上映,新书上市,新的文化项目开发有重要的意义。6、专家名人效应原则利用专家名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用他们作为宣传的窗口和借助的手段是文化策划的一大策略。很多专家名人在其身后有庞大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如果能把这些人都带动起来,那自然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7、凝结民族情感原则民族情结最容易激励人,尤其在危难之时,只要属于同一民族,用民族情结来调动凝聚力是最有时效的,而文化策划在为政治宣传时采用此策略最好不过。8、迎合特殊需求原则满足大众普遍需求同时注意到一部分人的不同需求,这些人对其需求的满足回报是更为诱人的,文化策划能抓住这一点是必要的。9、依托政府机构组织原则由于政府机构在行政方面的优势,可组织政府机构发起进行策划。文化策划利用这种策略,不仅可保证策划执行的顺利,又提高策划的可信度。以上简要介绍了进行文化策划的九条基本原则,在实际的策划过程中,要把这些原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五、文化策划与文化产业当文化积累到一定饱和状态时,就要经历一次爆发性的扩散,这种扩散是以大量的文化策划为手段的。如今,我们正处于种扩散的时代,各路文化纷纷飞逸而出,却又不约而同地都走上产业化之路。只有充分的了解文化产业的性质,才能更好的进行文化策划。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有关文化产业的知识概述。1、文化产业的认知将文化应用与开发进行产业化运做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和进行文化策划的潮流,它以传媒为基本条件,以文化消费刺激文化生产。但是,虽然人们已习以为常地去购买一盘音乐磁带,要真正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文化的商品性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经历了人类的思维变化和社会生产的一定发展后,人们才逐渐的认识到文化的这种性质。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将文化产品视为物质产品的分离物,由公众或国家扶持培育、属于公益事业,并不进行市场交易。造成这种意识首先是因为传媒技术未能使世界信息一体化。其次,高效率批量生产规模和技术未能达到一定水准。再次,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的存在是产业化文化共享(以文化平等为基本认识)的拦路虎。只有在工业文明发展进入当代,文化的产业化才不仅成为现实,而且已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2、文化产业的属性与形态现代工业阶段,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社会分工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社会就业和服务的主要形式,产业重心向文化消费性方向转移。文化产业从人类整体文化中分解、实现、独立和壮大,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基本形态:(l)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乃至宗教习俗与产业生产相互渗透,呈整体化交融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电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这些文化在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更为简捷易行,更易批量复制生产。(2)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一体化。产业化商品生产的基本形态是生产和消费的互为目的。因为在产业化过程中融进了文化的成分,使文化在以商品交易为桥梁的文化传播中走向大众,缩短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距离,使两者逐步走向一体化。(3)企业与文化的结合。这是文化作为生产力因素在现代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在产品缺乏的时候,产品只要性能好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则要求产品具有文化价值。企业通过文化活动树立自己的形象,密切与社会、民众的情感,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自豪感。文化活动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4)以文化为产品从而消费文化。这种形态,即以文化自身作为消费对象,在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体验文化。消费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共享和文化平等的基础上的,文化通过这种形式消费,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3、文化产业的性质(1)从文化产业的外延角度讲,文化产业的范畴含概所有的文学艺术、民俗杂艺、歌舞视听、科技信息、新闻传媒、广告装演、体育健身等等。(2)从产业过程和商品性质角度说,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文化产品,既有可以带回家的物质商品如音像磁带等,也有走出音乐厅大门仍然两手空空的欣赏演出。对于后者而言,演出(即生产过程)和欣赏(消费过程)同生同灭,这种演出的产品在无形的演出和欣赏的流动过程之中。(3)从产品消费过程说,是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用的统一。文化产品作用于消费者的精神世界,是塑造一批或一代消费者的心灵的商品,它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文化产业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生产、运输、流通、交换和消费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特性。在进行文化策划中,要正确的把握这三个特征,方能取得良好收效。第五节 心理策划学一、策划与心理人们的心理状况是进行策划的重要影响和制约因素。在策划活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这主要是指人的意识能动性。策划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主要可以划分为心理和意识形态两个层次。人的心理活动自始至终地渗透于任何一个策划活动的全过程之中。策划所涉及的心理问题包括环境心理、策划主体的心理活动,策划对象的心理活动、策划对手的心理活动等等。心理无时无刻不影响和制约着策划。总而言之,不懂心理的策划者,肯定不会是个优秀的策划者;研究策划时不研究人们的心理,就不会是完整的策划科学。二、心理策划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策划学是研究在策划活动进行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策划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以策划活动中人们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性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策划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是由于策划实践的需要,而且还在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范畴和科学体系,有着特有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它所揭示的心理活动规律在策划实践中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心理策划学要分别研究策划主体心理、策划客体心理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从策划主体看。策划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个人策划主体在策划活动中,存在着认知、情感、意志、价值四大要素。只有正确组合这四大要素才会有科学策划,而这四大要素基本上属于心理范畴。集体策划主体需要集体成员在知识、能力、气质、性格、价值心理的合理组合,此外还有集体策划中的心理氛围、心理影响、心理冲突及协调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心理策划学研究的对象。第二,从策划客体看。策划客体可分为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直接客体是策划主体所能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它的核心是策划对象的心理状态。即策划对象对策划是否反映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能否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从而决定着他们对策划认同程度。策划客体心理还包括智囊团作用发挥的程度,他们的心理积极性是否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策划的间接客体就是策划环境。策划环境心理就是通常所讲的社会心理,还包括在竞争策划中战胜对手的心理。第三,从策划的方法看。策划方法有硬方法和软方法之分。软方法就是按照心理学原理拟制的策划方法。策划的硬方法有局限性,它必须要与软方法结合时使用。策划心理方法可以在策划硬方法无法起到作用的地方发挥重要的作用。三、心理学策划的研究内容。心理策划学主要研究策划活动中心理领域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包括策划主体心理规律、策划客体心理规律、策划过程心理规律、策划心理方法四个方面内容。以这四个方面为基础,我们可以将心理学策划研究的内容细分为策划者角色心理、策划集体心理、策划者的心理素质、策划者的心理健康、策划过程心理、人事策划心理、策划智囊心理、策划谋略心理、策划环境心理、策划组织心理、策划失误心理、心理策划方法、心理策划测试、心理策划模式等十四个方面。四、心理策划方法的机制和建构条件1、心理策划方法的机制心理策划方法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创新思维。它是策划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新观察,从而做出有效策划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两种思维方式融合之中。所谓的逻辑思维,如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数理逻辑等,对于分解认识运动的细节,得到对变化缓慢的事物的精确认识是有效的,但对于打破陈规、把握整体、了解激烈变化的复杂系统的规律时,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非逻辑思维一般是指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和创造性想象等。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感官所获取的信息经理性转变为知觉信息,在头脑中重新加以组合联系,形成具体的综合形象,而不必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心理策划方法一般是采用非逻辑思维方式。这是由于心理方法的策划问题多具有不确定性和新颖性。或是信息不足,或是问题空间不明确所以不能靠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采取逐步推理的方式进行策划。而只能借助于非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高度简化、压缩及自动化的结果,是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充分的积累、消化及升华的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在直觉思维的探索一旦取得初步的成果后,其所提出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逻辑思维进行整理、评价和检验。所以在策划实践中,运用心理策划方法,就必须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综合运用。2、心理策划方法的建构条件运用心理策划方法,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还需要优秀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对下列几个品质有着特殊要求:(1)对策划问题的敏感性。要对策划问题保持敏感性,保持一种探索和批判的精神,善于从一些表面现象甚至假象中,探求出其本质性的东西。(2)有效控制思维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自觉地保持思维活动过程最有效地进行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对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和认识过程的熟悉,同时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实践才能形成。它包括思维技巧的能力和合理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能力。(3)良好的预测和评价能力。预测是用理论指导行动,用预测的结论来保持思维的敏感性的有效办法。评价是依据一些特定的原则,最大限度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和防止思维的浪费。良好的预测和评价能力,这是心理策划方法最后决断时的基础和先奏。(4)注意防止与克服心理障碍。采用心理策划方法,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止或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五、心理策划模式策划模式是对策划方法的升华和概括,它规定和制约着策划方法。因此只有正确把握了心理策划模式,才能准确运用各类心理策划方法。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心理策划模式。(一)权变策划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观点认为有效的策划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最佳”的原则和方法,而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以取得最好的策划效果。心理学家弗罗姆和耶顿于70年代曾设计出一个应变模型,它主要强调有效策划者应当能根据不同的环境特征和策划问题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策划方法。这个模型的主要内容有:1、把可能采用的策划方法归纳为五种:A1:策划者应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个体进行策划。A2:策划者向下级获取必要的信息,然后进行策划。C1:策划者与有关下级商量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策划者在进行策划时,可以反映也可以不反映下级的意见。C2:策划者与下级群体商议策划问题,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然后由策划者进行策划。策划内容可以完全反映或部分反映下级意见。G1:策划者与下级共同商量进行策划,并确定策划方案。在上述五种策划方法中,下级参与策划的水平是由上而下逐渐提高的。其中A1、A2代表两种不同水平的专制策划方法,C1、C2代表两种不同水平的协商式策划方法,而G1则代表群体策划的方法。2、提出决定策划问题的三个基本要素。(1)策划的质量与合理性;(2)执行策划的下级对策划的认同水平;(3)制定策划所需要的时间。3、提出七条否定规则,以确定根据策划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必须排除的策划方法。(1)信息规则。如果策划者缺乏足够的信息或不具有独立策划的能力,必须排除A1类策划方法。(2)信任的规则。如果策划者认为下级没有能力进行策划,必须排除G1类策划方法。(3)问题结构的规则。如果策划者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或自己进行策划的经验,而策划问题本身具有无结构的性质,策划者不知在哪里可以取得必要的信息,必须排除A1、A2、C1类策划方法。(4)认同的原则。如果下级的认同水平对策划的执行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由于策划者上级个体的武断策划又无法取得下级的认同,必须排除A1、A2两种策划方法。(5)冲突原则。如果下级的认同水平对策划的执行具有重大影响,而策划者个人策划无法取得下级的认同,加之策划问题本身又很容易使下级产生意见分歧甚至冲突时,必须排除A1、A2、C1类策划方法。(6)公平原则。如果对策划问题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对策划执行者的认可水平要求却很高,而上级策划者的个体策划又无法取得下级的认同,必须排除A1、A2、C1、C2类策划方法。(7)优先认同的规则。如果策划的认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上级策划者的个体策划又无法取得下级的认同,在下级是能够依赖的时候,必须排除A1、A2、C1、C2类策划方法。除此而外,该策划模型还依据上述三要素、七条规则和策划进度的要求,对常见的十四种类型问题的性质逐一分析,从中可以解定出最佳策划法。(二)模糊策划模式在策划主体所进行的策划问题中,许多是具有明确的两极性,如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非法等。但在明确的两极性中间,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既有正确也有错误,既有是也有非,既有合理也有不合理,既有合法也有不合法。这就是说,策划活动由过去的那种非此即彼的确定性策划转为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策划。所以在策划活动中,有时精确处理是最佳方案,有时模糊处理则是最佳方案,有时坚持原则是最佳方案,有时做必要的退让、折中是最佳方案。模糊策划模式有如下要点:1、大事精明,小事糊涂由于策划主体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他不能对每天所做的所有策划工作都平均用力和提出同等的科学要求。只能按轻重缓急,安排不同精力做到大事精明,小事糊涂。2、对暂时无法明确策划的问题予以模糊处理策划主体经常遇到一些非常规的策划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一时不能把握事物规律而做出明确的策划,但客观上又需要尽快做出反应,这时只好先模糊处理,等到充分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再做明确处理。处理这类问题可以有如下几种具体办法:(1)先做应付性回答,同时积极研究解决方案,尽快作出策划。(2)让他人代替自己先干,自己从旁观察和学习。这种方式适合于对别人有经验但自己却还没有经验的策划问题的处理。(3)遇到处于模糊领域、模糊阶段的问题,要力争好的可能性的扩大和发展,限制和削弱坏的可能性;有的则以立足于最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可能性的方式来处理。(三)渐进策划模式渐进策划模式是由美国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它是指策划主体在进行策划活动过程中,在现有策划的基础上采用渐进的方式对现行策划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细微的变动,在不引起强烈的心理震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策划目标。它的基本点在于:1、渐进策划模式将策划活动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过程。策划主体要考虑原有策划的影响,从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出发进行策划,注意保持策划的连续性。2、在策划方法上,渐进策划模式强调事物变化量的积累,通过不间断的修正和改善,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策划目标,又不至于引起强烈的动荡。3、渐进策划模式注重解决策划主体的策划能力的有限性与客观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它要求策划主体将策划方案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这样既可以预测又可以掌握,从而有效地保证策划的正确性。4、渐进策划强调社会安定对策划的影响,主张策划必须首先保持社会稳定,反对大起大落。总之,这些策划模式各有自己适用范围,各有其优点和弱点。在策划实践中,需要策划者灵活掌握,合理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策划结果。第六节 行为策划学行为策划学是在二战以后综合行为科学、系统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行为策划学,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人们的策划活动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理论。它把人们的策划行为当作基本的分析单位,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通过研究策划过程中的人的行为,总结出一系列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理论观点,从而拓展了策划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策划的描述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的统一化。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西蒙(H·A、Simon,1916一)、沃德·爱德华兹(Ward Edwards)、马奇(J·G·Mardh)等人。西蒙作为行为策划理论的创始人,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原则”,批判了古典经济理论“经济人”假说的简单和偏失。随后,爱德华兹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对策划过程中策划主体的实际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行为策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书从五个方面概括他们的研究内容。一、“有限理性原则”的意义“有限理性原则”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教授西蒙提出的一种策划学命题。西蒙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人的模型》、《组织》、《管理策划新科学》等。西蒙对古典经济学规范策划理论关于“经济人”假说进行了批判,对“经济组织内的策划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的大部分思想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的基础,因而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西蒙所创立的策划学理论包括管理策划论、策划过程论、策划准则论、策划技术论等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行为策划理论的理论前提的“有限理性原则”。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说的基本观点是:(1)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策划者收集所有必要的信息;(3)策划者根据边际效用原理,决定其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并具有前后一致的价值标准体系。西蒙实地考察了人们的策划行为后指出,“经济人”的假说是不正确的,有如下原因:(1)人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应对诸多复杂的情况。(2)人的知识有限,既无法掌握全部信息,也不可能完全认识策划的全部规律;(3)人的计算能力有限,一方面语速的不足使人无法对瞬息万变的情况进行最优处理和跟踪;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得出问题最优解的所有变量和方程组,但其数量如此庞大,即使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也无能为力。(4)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一列出所有备选方案并从中择优。(5)现实策划环境是高度不确定和极为复杂的。鉴于以上事实,西蒙指出,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策划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策划行为受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策划者,对同样的策划环境有不同的解释;(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的备选方案,而是试图通过广度搜索、深度搜索、预先择优搜索等方法寻找满意的策划方案;(3)在抉择活动阶段,策划者遇到满意方案时便会停止其搜索行为。有限理性原则对人们的现实的策划行为作了比较客观的解释,为策划的描述性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二、问题识别和分析过程中的行为因素问题是策划过程的起点,怎样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界定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既与策划主体的思想观念、理论修养等相关,又受策划主体行为因素的影响。行为策划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问题识别与分析过程中的行为因素作了研究。第一,问题识别偏倚。其类型包括:(1)信息偏倚。上级对下级传递包含消极内容的信息(比如坏消息)时,通常不像包含积极内容的信息那样正确和及时。此外,信息在平级的策划单位之间的传递,由于“不确定性吸附”现象也常常导致信息的扭曲。因此高层策划者用于识别策划问题的信息依据可能存在某种偏差。(2)知觉偏倚。知觉是策划者对环境信息进行接收和解释的过程。由于策划者个人的背景兴趣、动机和知识水准等因素,尤其是策划者的职业经验,能力的限制,导致对环境给予的信息刺激常常表现出或者刻意追寻,或者故意回避的倾向。因此,人们对策划问题进行识别时,对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总是先经知觉的选择,然后将部份信息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余的信息便被策划者抛出视野之外。所以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第二,问题求解定势。这是类似学习转移的一种心理机制。策划者以前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待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对于后来的策划行为均可能产生一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一面是,当策划者面临熟悉的问题情形时,他便不必经过新的复杂的学习过程,通过定势作用便能够使策划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不过应注意,策划者要科学地把握运用原则与问题情况的有机结合,做到因情制宜,趋利避害。问题求解定势的消极一面是:当策划者在解决了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便会思维僵化,视野狭隘,看不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无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特别当问题的情况与策划者所熟知的情形实质上有所不同时,问题求解的定势作用便可能使策划者在新情况中应用旧方法、因盲目行动而招致失败,影响策划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三,对于病态结构问题的处理。行为策划学认为,对于病态结构问题的处理,通常需要发挥策划者的创造力,才能使之得到解决。可是,创造力的激发和富有创意方案的挖掘,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有许多制约因素。首先,环境对创造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一个策划群体中,不良的心理环境,比如批评、攻击、斥责等行为有可能会妨碍群体成员创造才能的正常发挥。其次,人们的创造意念经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刺激而加以诱发。再者,创造性闪念具有突现的、零碎的和缺乏系统性的特征。基于这些原因,研究者们认为,想通过创造行为来解决非常规的、新颖的策划问题,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采用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促进零碎的创造意念系统化的方法,使人们的创造性意念有效地为策划服务。借鉴社会心理学、创造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目前已开发出数十种方法用来帮助策划者获得奇谋妙计。几种最为流行的创造力引发方法,在下一章策划方法论中介绍。三、策划目标确立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策划者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分清种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在确立不同的目标时又要遵守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要求,主要是: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可行性、目标的主次性、目标的伸缩性、目标的一致性、目标的约束性等等。行为策划学研究者的思路是:从策划主体的“希望”、“期望”的视角,分析与研究策划目标确立过程中行为因素的影响,以使人们的策划目标能更合理、更科学。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主观期望值不是支配人们选择行为的唯一因素。人们采取一项策划行动时,是基于选择策划结果的最大期望效用而行事的,这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假定。然而行为策划理论却对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提出了质疑和挑战。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说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并不能够描述人们的实际策划行为。实验证明,收益相等的情况下,被试者一般都倾向于选择遭受损失的概率较低的那个赌博,而对风险较大的赌博却表现出回避的倾向。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期望值并非支配人们选择行为的唯一因素,概率偏好、方差偏好、偏斜偏好,以及状态概率和报酬的优势等,都可能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并不能够描述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第二,对在不确定条件下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缺陷的修正。行为策划学的研究者们对策划的规范性理论进行实证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没能对策划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做出较好的说明和描述。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来纠正这种缺陷。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不确定策划的描述性理论有:斯洛维斯(Slovic)和利希腾斯坦(Lichtenstein)提出的加法模型、香蒂(SHanteau)的信息整合理论、克莱德·库姆斯(Clyde Coombs)的证券风险理论、佩恩(Payne)和布朗斯坦(Braunstein)提出的权变过程模型和美国学者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等。四、策划方案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确立策划目标后,就需要有行动方案来指导人们实现目标。策划方案涉及到方案的设计、评价与选择、审定及其实施各环节。行为因素对策划方案选择过程的影响尤其显著。行为策划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策划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两种理论。1、满意标准。西蒙认为,应当从有限理性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在组织理论中,要用“行政人”的概念取代“经济人”的概念。“行政人”与“经济人”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政人”在策划时并非像“经济人”那样追求策划的最优化解,而是根据“满意标准”搜索满意解或近似最优解。西蒙关于“满意标准”的提出,说明策划者依据于实际情况,在合理的几个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且这种选择所使用的信息可以是非完整的。2、方案排除理论。是由阿诺思·特维斯基(ArnoTverskv)提出的一种选择策划方案的方法。与“满意标准”的区别在于,特维斯基提出的理论重视对方案之间的同时性选择的处理,而非对策划方案的序贯选择的搜索。特维斯基认为,策划方案的选择通常是多属性。在选择过程的每一阶段,要挑选出某一属性或某一方面,根据其重要程度,对之做出评价,对不符合策划要求的属性应予以排除,即不再在以下的比较中继续加以考虑。方案排除理论较规范的多属性效用理论更具效率,对策划者认知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该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并不能保证被选中的方案事实上能真正优越于那些被排除掉的方案。第二,策划方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冲突。美国学者贾尼斯(Jams)和曼(Mann)提出了一种描述决策者面临策划方案选择时的认知心理理论。他们认为,当策划者面临一项重要问题的策划时,可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心理冲突。尤其当策划者认为无论选择何种行动方案,他都将遭受一定程度的风险时,此种冲突便益发强烈。此种冲突可能引起策划者的动摇、踌躇、不安,以及高度的情绪紧张,那紧张状态常常会导致策划的失误。所以,研究策划的心理状态和策划者可能采取的行为,便显得十分重要。贾尼斯和曼通过研究发现,当策划问题导致策划者的认知元素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策划者可能采取的应付模式或策划的行为有五种:(1)“无冲突地坚持”;(2)“无冲突地改变”;(3)“防御性回避”:在进退两难时采取的方式。其可能出现的形式有三种,一为拖延,即延期策划;其二为推倭,即把策划的责任转嫁给他人;其三为支持,即夸大策划方案中有利的一面,而将不利的影响说的无足轻重;(4)“极度紧张”,这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防御方式;(5)“警惕模式”,即策划者对策划方案做全盘的细致的考虑,准确地对策划的成本和风险做出评估,并认真搜索相关的信息。在所有的应付模式中,只有警惕模式才是理性的和非情绪化的,因此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策划行为。第三、选择策划方案之后的认知失调。这由美国人费斯汀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关于选择策划方案之后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策划主体认知元素之间出现矛盾和失调时,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快和紧张感。因此,人们会驱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程度越大,则人们设法减弱或消除不协调的动机就越强烈。另一方面,认知元素间的失调也能够引发人们回避失调的动机。在策划活动中,当策划者选定方案之后。他会回避策划是错误的那种信息。因为,决策者已经形成一种定势,认为他所选定的方案便是最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据认知失调论的预测,策划者就不会认真地评价已经做出的策划,他会更加注意那些支持其策划是正确的信息,而回避可能动摇其策划,可能造成认知失调的信息。“认知失调论”的出现,为推进策划方案选择后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五、参与策划的群体行为实践表明,群体策划的质量一般要比个体策划的质量高。但是,群体策划也存在着策划速度慢、费用较高、责任不明等缺点。为了保证群体策划的质量,就有必要加强对参与策划的群体行为的研究。行为策划论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其中有两个思想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第一,群体空想症。这是由美国人贾尼斯(Jams)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关于群体不良策划现象的理论。贾尼斯在分析了许多由群体制定的政治和军事策划后发现,由于参与策划的群体成员把保持群体一致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择方案,遂使策划的质量降低。患有群体空想症的群体的特征是(1)顺从性思维。(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3)盲目乐现情绪。(4)相信群体无所不能。(5)首创精神的幻想。贾尼斯认为,“群体空想症”是能够被避免和克服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广开门路,善于纳谏,鼓励群体成员在策划过程中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第二,群体策划中的“风险转移”。这是由美国人史托尔(stoner)于1961年发现的一种群体策划现象,随后被科根(Kogan)等人的一系列研究所证实。传统的观念认为,群体策划会倾向于谨慎和保守。但“风险转移”现象的提示,却使人们看到群体策划较个人策划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学者们研究的结论认为,群体策划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有:(1)责任分散。在个人策划情形中,由于策划者顾虑到要对策划的后果负责,便容易因此引起策划者的情绪紧张,以致焦虑不安,不敢贸然采取有风险的策划。而群体策划中由于策划后果的责任可以由全体成员负担和分摊,从而减轻了个人的责任和顾虑,于是便能够做出风险较大的策划选择。(2)领导者的作用。群体中较具影响力的领导者,常常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而采取风险水平较高的策划,并尝试用各种方式视其策划的可行性。这样,领导者的个人冒险意愿,很可能会被群体接受和通过,而转变为群体的冒险性决策。(3)社会比较的作用。因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怯弱,群体成员常常会提出较个人单独策划时更具冒险性的方案。由于这种无谓的人际比较,便可能经过叠加作用,使群体策划更具冒险性。尽管在很多情形下,群体中可能会出现“风险转移”的现象,但却不是绝对的规律,有的群体反而存在向保守转移的倾向。如何预测群体的这类策划行为,应当结合实际情形做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