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资料网 >> 企业管理 >> 组织设计 >> 资料信息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ppt 38页)

所属分类:
组织设计
文件大小:
248 KB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非营利组织,历史,现状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ppt 38页)内容简介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目录:
1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
2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3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类型
4 社会团体的发展
5 事业单位改革
6 民办非企业单位—新兴的力量
7 公益基金会及其发展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内容提要:
我国历史上就有多种消防组织形式。南宋我国民间出现了“水铺”、 “ 冷铺”、 “ 义社”等群众救火组织。明、清、民国期间, 民间群众救火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水会”、 “ 水庄”、 “ 水局”、 “ 救火会”以及各种名目的“义勇救火队”、 “ 志愿消防队”、“救火委员会”等群众救火组织。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巡逻护寨、敲锣喊寨等村规民约和有防火性质的民间救火组织。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革命圣地延安,根据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以民兵为主要成员的群众义务消防队。
赞宁《僧史略》卷下云:“社之法,以众轻成一重。济事成功,莫近于社。今之结社,共作福田;条约严明,逾于公法。行人互相激励,勤于修证,则社有生善之大功矣。”中国佛教的结社,始于东晋释慧远所创的“莲社”(又名“白莲社”)。该社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于庐山般若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誓相提携,共登西方极乐净土。
南北朝时期,结社以义邑和法社的形式展开活动。“义邑”,或名“邑义”、“法义”、“邑会”、“社邑”、“义社”,主要盛行于北方。它最初是僧俗(以在家信徒为主)为共同造像而发起的地方性组织,后来发展及于修建石窟,举行斋会、写经、诵经等佛事活动。
隋代盛行造像活动,故义邑甚为发达,活动频繁而有秩序。据记载,开皇中,“邑义各持衣钵,月再兴斋,仪范正律。”(《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唐代义邑继续存在。如益州福寿寺以释宝琼为首的义邑,由三十余人组成,每人持《大品般若经》一卷,以为平时读诵的基本经典;每月设斋会,邑人依次诵经(《续高僧传》卷二八《宝琼传》)。可见当时已不再以造像、建窟为义邑的主要内容,它开始转向与设斋、诵经等法会一致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增加了为推进佛教在世俗社会发展的俗讲等内容。
当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义邑之时,南方正热衷于法社活动。当时,佛教的法社以守戒、诵经、义学为主要内容,其特点也是僧俗结合而以在家信徒为主。
陈隋之际,江南文人雅士多兴法会,每请名僧,辄连宵法集。故法社也必然与法会联系在一起。唐代法社仍很普遍,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如贞元年间(785-805),吴郡包山神皓曾立西方法社(《宋高僧传》卷一五);江州兴果寺神凑也立菩提香火社(《白居易集》卷四一);益州弘法师则立一福社,倡导诵读《华严经》(《华严经传记》卷五)。白居易则于长庆二年(822)参加由杭州龙兴寺僧南操所结的华严社。该社规定,入社者每人须诵《华严经》一卷,“每岁四季月,其众大聚会”。斋会以社员集资而置的良田千亩为基础,故有“摄之以社,齐之以斋”之说(《自居易集》卷六八)。开成年间(836-840),浙江绍兴有元英创立的九品往生社,社员一千二百余人共期西方净土(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三)。
结社活动是佛教在世俗社会展开的主要方式,也是佛教走向社会、民间的重要步骤。隋唐的结社活动为五代、两宋所继承和发展;随着宋代禅净一致、台净合一的提倡,佛教结社的形式和内容也出现重大的变化。
在净土信仰发展的同时,宋代佛教结社活动出现一派繁盛景象。这些结社名目杂多,但基本上都以净土念佛为基本内容,以法社为主要形式。诸如省常效法庐山莲社故事而创建于西湖昭庆寺的净行社,遵式在四明宝云寺建立的念佛会,知礼创建于明州延庆寺的念佛施戒会,本如创立于东掖山能仁精舍的白莲社等,都是宋代著名的净土结社。
法社的创立者和参加者,既有僧人,又有俗人;僧人中既有属于天台宗的,也有属于禅宗,还有属于律宗的。净土信仰的发展促进了法社的繁荣,法社的繁荣反过来又给净土信仰以组织上的支持。为了组织净土念佛等宗教活动,法社设立起弥陀阁、十六观堂以及般舟院、般舟道场等。因此,法社对宋代佛教的净土归向实际上还起了一种保证作用。


..............................